在20世纪中叶,纽约这座不夜城充满了节奏与喧嚣,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汽车引擎的轰鸣声,小贩的吆喝声,孩子们嬉笑玩耍的声响交织成一幅立体的城市声音画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托尼·施瓦茨(Tony Schwartz)用他的录音设备,捕捉并保存了这些日常生活中最鲜活且易被忽略的声音,赋予了听众通过声音感知那个时代纽约独特生态的机会。托尼·施瓦茨不仅是声音的采集者,也是声音的艺术家和讲述者,他的作品曾被认为是声音档案领域的开拓之作,后来这些珍贵的录音被保存在史密森民俗唱片(Smithsonian Folkways)之中,影响不断延续。托尼·施瓦茨的录音生涯始于1950年代,他携带自制的便携录音设备穿梭于纽约的街巷之间,将平凡的城市生活转化为一部部丰富、多元且完整的声景。他的录音内容涵盖了各种生活场景,从冰激凌车的铃声、地铁司机的广播声,到拉丁裔社区的歌声和街头艺人的表演,这些都是其它任何艺术形式难以全面展现的文化细节。托尼的儿子安东(Anton Schwartz)回忆说,他父亲制作的录音设备是内置于一个特制的行李箱中的,方便他全天候走街串巷采集声音。
施瓦茨敏锐的听觉和对声音本身的热爱,使他能够注意到那些一般人不会在意甚至忽视的细微声音,比如蒸汽井盖的嘶嘶声,旋转式电话拨号的机械点击声等。正是这些细节造就了《我的城市之声》(Sounds of My City)这张1950年代发行的专辑,它以声音的形式呈现了一个动态、多层次的纽约。史密森民俗唱片由摩西·阿施(Moses Asch)于1948年创立,旨在通过声音记录与传播多元文化,具有极强的教育和文化保存使命。阿施相信声音是打开过去和不同文化创造活力的重要桥梁,而施瓦茨的工作正巧契合了这一目标。阿施为施瓦茨提供了发布平台,让他的创新录音成为声音档案历史上的经典。随着时间推移,史密森民俗唱片被史密森学会收购,托尼·施瓦茨的录音得以被更系统地保存、管理与传播。
策展人杰夫·普莱斯(Jeff Place)强调,施瓦茨的录音作品不仅是简单的录音,而是精心的“艺术创作”和“文化陈述”,他同时是档案守护者与声音编织者。施瓦茨将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加以组合和编辑,创造出一种新颖的听觉体验,打破了艺术家与档案员的界限。他凭借录音作品,使得以往被忽视甚至被认为无意义的普通声音,成为文化记忆和理解历史的重要资源。施瓦茨虽因其广告作品广为人知,特别是1964年著名的“黛西女孩(Daisy)”政治广告,但专家认为其声音采集专辑更具划时代意义。他在纽约的工作奠定了现代环境录音的基础,在那个年代几乎无人涉足此类领域。施瓦茨甚至制作过一段未公开的“窗外录音(Out My Window)”,用单一视角连续录制街头城市声音,身临其境般让人感受到1950年代纽约的氛围。
声音主持人大卫·加兰(David Garland)曾在1989年采访施瓦茨,他形容施瓦茨的住所堆满了各种声音录音带,展现了他对声音的强烈执着与无限好奇。与许多声音爱好者不同,施瓦茨不拘泥于技术装备,他的目标始终是捕捉并传达当下的声音,令其他人也能听懂声音背后的文化和故事。施瓦茨的录音选择了那些日常中最易被忽略的瞬间,他并不是刻意保存轰动的演讲或著名音乐作品,而是关注被遗忘的环境音和普通市民的声音,这让后人通过声音获得了穿越时空的历史观察视角。托尼的创作理念启示我们以“深度聆听”的方式去体验世界。正因为他意识到,只有用心去听,才会捕捉到城市独特的韵味与细节。声音是无形的时间胶囊,细微处藏着社会的变迁、文化的脉络。
施瓦茨的代表作品《我的城市之声》中包含了移民工人、小贩、出租车司机的口述、街头乐队的演奏、孩子们的嬉戏等各种声响,构筑起一幅丰富生动的历史拼图。如果当时没有他的声音档案,许多声音记忆都会随着时间消逝。声音录制也不仅仅是保存而已,它还是传播社会观念和情感的艺术手法。施瓦茨的一组反烟公益宣传录音以孩子们的笑声和模仿成人的声音为主,生动地表达了儿童对家长抽烟习惯的效仿心理,成为广告领域的创新之举。他首创用儿童真实声音取代成年演员模仿,令广告传播更具真实感和说服力。他的声音创作甚至突破广告界限,曾制作过将可口可乐广告歌与水门事件理查德·尼克松的演讲混搭的实验性蒙太奇作品,此作品充满超现实感,幽默地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矛盾与复杂。
托尼·施瓦茨广泛的录音收藏不仅存于史密森民俗唱片中,他的系列录音藏品还陈列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规模庞大,堪称声音档案的宝库。策展人如杰夫·普莱斯都意识到音频档案仅仅保存是不够的,它们必须发声、传播,否则会沦为无意义的数据。通过网络展览、音频注解和解读指南,使现代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录音背后的人文故事和时代背景。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人人皆可轻松录音,但专业档案员与策展人的角色依然无可替代,他们确保录音不仅被采集,更被合理分类、注释和推广。托尼·施瓦茨的声音遗产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学会倾听和珍惜日常声音的重要性。声音不仅仅是环境的背景,也是文化的载体,是人与城市、人与历史之间鲜活的纽带。
通过他细致入微的录音,我们能重新体验1950年代的纽约生活,感受那个时代的活力与多元,也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身边那些被忽略的声音世界。托尼·施瓦茨用声音谱写了一曲纽约的交响乐,也为未来声音文化的传承树立了典范。他的工作证明,每一个普通的声音片段,都可能蕴含珍贵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值得我们用心去捕捉、保存和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