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型语言模型(LLM)如ChatGPT等AI聊天机器人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依赖这些工具来辅助完成学习和写作任务。然而,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项最新研究却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使用AI聊天机器人进行写作会大幅度降低大脑活动水平,进而影响认知参与度和知识的深度记忆。这项尚未经过同行评审的预印本研究结果,正引发学术界和教育界对AI辅助学习方式的新一轮思考。 这项由MIT媒体实验室的研究科学家Nataliya Kosmyna带领的团队,在波士顿地区招募大学生参与实验,通过脑电图(EEG)设备监测其大脑活动。参与者被分为三个组别,第一组要求不借助任何外部工具完成20分钟的短文写作,第二组可以使用搜索引擎辅助,第三组则允许依靠OpenAI的GPT-4o模型进行写作辅助。研究在不同时间段共进行了四次,以观测大脑活动的变化和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不使用辅助工具的“纯大脑”组表现出最高水平的大脑神经连接活跃度,他们利用广泛分布的神经网络生成内容,体现出强劲的认知负荷和信息处理能力。相比之下,依赖搜索引擎的参与者脑活动减少了约34%到48%,表明需要进行视觉信息管理和行为调控,但认知参与度明显下降。而最让人震惊的是使用LLM辅助的组别,他们的大脑活动减少幅度高达55%,表现出最为低下的神经连接强度,这表明AI辅助写作大幅削弱了大脑的执行功能、语义处理及注意力调节。 研究采用了被称为动态定向传输函数(dDTF)的脑电图分析技术,这种方法能够量化并追踪不同脑区间信息流动的强度和方向,精准地反映出个体的高阶认知功能。结果直观地揭示了,随着外部辅助工具的增多,大脑对任务的内部投入明显减少,尤其是使用LLM时,脑内信息流动与处理活动显著受限。 认知负荷的降低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
研究团队通过测试参与者对所写内容的回忆能力及感知上的所有权感,发现依赖AI写作的组别表现远不如纯脑写作组,证明了人工智能工具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浅层编码,即信息学习不够深入,难以形成持久记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的第四次写作环节,原本依赖AI写作的学生被要求纯靠脑力完成任务,结果表现明显下滑,反映了对AI的习惯性依赖削弱了其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相反,之前不使用AI的学生在准许使用AI后,其认知负荷和脑活动出现显著提升,说明AI工具在已有认知基础上辅助学习仍具积极意义。 这项研究提示我们,AI在学习过程中的介入应当是有节制且科学设计的。过早和过度依赖AI聊天机器人,虽然在短期内可以提升效率,却有可能削弱大脑的主动思考能力和深度学习动力。MIT研究团队建议,教育实践中应推迟AI工具的引入时机,让学生先经历充分的自主学习和认知加工,待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后再合理利用AI,方能兼顾学习效率与认知发展。
这种平衡策略不仅能优化工具的即时效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自主性和长远的学习能力。 当然,这项研究尚处于预印阶段,相关结论需要通过更广泛、更深入的后续研究予以验证。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会扩展至AI辅助记忆保持、创造力开发、书面表达流畅度等多方面,甚至涉及编程自动化等领域,以全面衡量AI对人类认知的影响。此外,样本群体的多样化和任务类型的丰富也将帮助揭示AI辅助学习对不同年龄段、教育背景人群的差异效应。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已深刻地改变了人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它带来的便利性不可忽视,也为教育和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MIT的这项研究则提醒我们,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必须保持对认知健康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警觉。如何在推动AI普及的历程中避免认知依赖和思维退化,成为当代教育者、家长与政策制定者亟需解答的关键命题。 总的来说,这项来自MIT的最新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认知警示,它揭示了AI聊天机器人对大脑活动及学习质量的潜在负面影响。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AI技术融入学习中的最佳实践,倡导先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再恰当利用AI辅助,最终实现智能工具与人类认知的和谐共进。在未来的学习和教育变革中,这种均衡思维将确保科技红利能够被有效利用,同时避免知识掌握的浅尝辄止和认知能力的衰退。随着更多相关研究陆续发布,我们期待见证AI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智慧的成长,而非成为依赖和退化的催化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