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逃出绝命镇》(Get Out)自2017年上映以来,一直被视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在评论界赢得了极高的赞誉。然而,最近它终于迎来了首个负面评价,这个评价的来源却如同预料之中,让人唏嘘不已。 故事的主角是导演乔丹·皮尔(Jordan Peele),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充满悬疑和社会批判的心理惊悚片。《逃出绝命镇》不仅在表面上描绘了一幅恐怖的画面,更深入探讨了种族歧视、身份认同和潜在的社会问题。这部影片在首映周末便创造了超过三千万美元的票房记录,并在烂番茄网站上获得了超过一百条评论的100%好评,这一成就几乎是电影历史上的稀有现象。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这部电影将一直保持这种头条地位时,《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的阿蒙德·怀特(Armond White)发表了一篇具有争议性的负面评论,将影片的新鲜度打回了99%。
怀特以其挑衅性的评论风格而闻名,曾因其对多部广受欢迎影片的负面评价而在评论界饱受争议。他的贬低评价直接引发了一场关于种族和文化认同的讨论。 在怀特的评论中,他提到《逃出绝命镇》所描绘的恐怖故事让人联想到《为奴十二年》(12 Years a Slave)的奴隶时代恐怖,认为皮尔以现代的情节对这一历史进行了模仿和扩展。他批评皮尔的作品利用了当代年轻人的“无知”,以及对美国现实的失望。他的言辞中透出一种怀疑的态度,指责影片在传达种族政治观点时缺乏深度和诚意。 怀特的评论并没有止步于此。
他提到了影片中“后种族”的讽刺,认为这实际上是对种族焦虑的一种戏谑。而他指责的核心在于,皮尔将种族的不安与对白人主义的调侃结合起来,以此实现一种自我满足的幽默效果。更严重的是,他指出在影片中,有些角色和情节设置并兼顾了维持现状的需要,让一些观众心安理得,仿佛在暗示种族问题难以真正被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怀特的评论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他的观点虽然极具挑衅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引发了关于种族议题和文化表现的深入思考。许多评论家和观众对于怀特的看法表示反对,认为他对这部电影的批评是片面的,忽视了影片所表现出的复杂性和深度。
与此同时,《逃出绝命镇》不只是一部简单的悬疑片,它所引发的讨论恰恰证明了影片成功地在公众中引发了广泛的共鸣。影片通过黑色幽默的手法揭示种族歧视的现实,借助紧张的情节和心理分析让观众在惊悚的同时,对社会问题进行反思。这使得它不再仅仅是一部娱乐性电影,而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尤其是在后奥巴马时代,种族话题愈发敏感,影片的深刻内涵让人在观影后久久难以忘怀。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反思怀特的评论是否真的反映了影片的问题。尽管他的声音在评论界竟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许多人选择了继续支持皮尔和他的作品,认为《逃出绝命镇》为探讨美国社会中复杂的种族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视角。许多影迷、评论家和学者选择重新审视影片中的细节,试图理解皮尔所表达的更深层次的情感。
总体而言,尽管怀特的负面评价给《逃出绝命镇》的完美评分带来了些许涟漪,但这部影片的核心价值和影响力依然坚定。正如皮尔在多个采访中所强调的,他希望能够通过这部电影让人们更加关注到种族问题、社会不平等和彼此间的理解。 电影的成功和怀特的争议评论不仅在表面上引发了讨论,更在更深层次上激发了观众对于电影艺术、社会问题和文化认同的反思。作为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逃出绝命镇》不仅仅是惊悚片,更是当代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所处的复杂位置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是否认同怀特的观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影片成功地让每一个观众都在观影中产生了思考。 随着《逃出绝命镇》的发布,乔丹·皮尔的名字已然成为一个象征。
在电影艺术领域,他不仅仅是一位导演,更是一位文化评论家。他利用自己的作品向社会提出问题,挑战观众的思维,推动着人们对当下种族、文化和社会关系的理解与反思。无论未来如何,这部影片已然在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