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AI)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媒体对这一技术的过度宣传与误解。许多知名的新闻机构、专家以及科技从业者都开始注意到这一现象,并对如何更准确地报道人工智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建议。 Melissa Heikkilä是《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资深记者,她在过去四年中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的各个维度。她坦言,尽管人工智能是一条充满启发性的报道路线,但媒体的报道质量却令人担忧。她指出,许多报道往往将人工智能视为一种神秘的技术,容易导致误解和夸大。
Heikkilä强调,科技记者在报道时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对待人工智能,避免推动不必要的恐慌和误导,尤其是在公众对这一领域的认知尚浅的情况下。 近年来,随着诸如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媒体的关注度大幅上升。根据谷歌趋势的数据,2022年人工智能的搜索热度相对较低,但到了2023年,这一热度迅猛提升,达到了顶峰。BBC的科技编辑Zoe Kleinman也对此表示认同,她指出,虽然对人工智能的关注度有助于引发公众讨论,但这也给媒体带来了更大的责任: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Kleinman认为,媒体在报道人工智能时往往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描述,而没有详细区分不同类型的技术。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当前热议的焦点,但其背后的复杂性和实际应用的多样性常常被忽视。
她呼吁媒体更多地关注人工智能的积极应用,如助力新药研发和推动核聚变技术的进步,而不仅仅是报道技术的潜在风险。 芬兰科技公司Reaktor的首席技术官Mikael Kopteff对这种现象表示赞同。他指出,媒体不仅有能力,还应有责任去教育公众正确理解人工智能。他批评媒体过度渲染AI的负面效应,认为这种选择性报道对公众的认知十分不利。他还强调,AI其实是由多种特定应用组成,并不能被视为具有类人思维能力的神秘实体。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对目前的AI报道持负面看法。
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的博士生Felix Simon指出,许多有经验的科技记者已经开始批判性地看待AI,并努力揭开其神秘面纱。他表示,记者们在报道技术进步时需要保持警惕,避免陷入行业故事和宣传的陷阱之中。Simon强调,持久的技术进步往往伴随着产业的不断演变,因此媒体需要以更加灵活和客观的视角来审视人工智能的发展。 然而,在如此快速的信息更新环境中,记者们的挑战和困难也随之加大。哥伦比亚大学数字新闻中心的主任Emily Bell指出,现在的新闻周期与以往大相径庭。科技公司的产品发布、社交媒体评论、行业领袖的观点等信息纷纷涌现,媒体必须在繁杂的信息中迅速筛选出重要内容,给出有深度的分析。
她认为,这一切都在加速新闻的传播速度,导致某些深度内容被忽视。 针对媒体的焦虑和公众的困惑,专家们开始呼吁建立更为系统的知识普及机制。David Reid,利物浦霍普大学的人工智能教授,对媒体在AI报道中的表现表示了不满,他给出的评分甚至低至两分(满分十分)。他认为,媒体在讨论人工智能时往往简单化,将其视作一个单一的实体,而忽视了其复杂性与多样性。他希望未来能够看到更多的细致入微的报道,让公众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人工智能的利弊。 在这种情况下,科技公司应如何与媒体互动?Kopteff建议,科技公司需要主动承担起教育公众的责任,促进与媒体的对话。
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新闻的准确性,还能让企业与受众之间建立更为信任的关系。通过提供清晰、易懂的技术说明,科技公司可以帮助媒体撰写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报道,共同营造一个更加真实、理性的科技舆论环境。 如今,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意识到自身在报道人工智能中的重要性与责任。随着技术的进步,记者们将逐渐掌握更多分析工具和方法,能够更好地解读和报道这一领域。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加全面、客观、理性的人工智能报道,帮助公众科学地理解和参与到这一革命性的技术进程中。 总体来说,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正在迅速发展的技术,其报道不仅需要准确性,更需要深度。
科技记者的肩上不仅有报道的使命,也承载着公众的期待。面对信息泛滥和误解横生的现状,如何做到理性、客观和深刻的报道,将成为每一位记者必须面对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知识和提升,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