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银行业面临利率下行与利润空间收缩的双重压力,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争夺有限的存款资源,不少银行开始尝试通过赠送各类礼品来吸引客户,尤其是以潮流文化符号为代表的Labubu玩偶成为部分银行营销活动中的明星产品。Labubu玩偶由香港出生、在荷兰长大的艺术家龙家昻(Kasing Lung)创作,自2019年面市以来,凭借其独特的设计和“盲盒”销售方式风靡中国市场,甚至在热门艺人如BLACKPINK成员Lisa及国际影星蕾哈娜的带动下,成为年轻消费群体的潮流宠儿。中国金融监管机构近期针对这一营销手段出台了严格规定,明确禁止银行以此类礼品作为吸引新客户的诱导手段,背后的政策逻辑和行业影响值得深入剖析。首先,银行取巧以赠品换存款的做法直接关系到金融市场的健康生态。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其根本职责在于有效配置资金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近年来,银行盈利空间不断压缩,中国人民银行连续降息以及存款利率上限的降低,均旨在调节资金成本,维护金融稳定。在此背景下,部分银行通过赠送礼品如Labubu玩偶、家用电器甚至生活必需品来吸引存款,虽然短期内有效吸引了一部分客户,带来了资金流入,但却增加了银行的运营成本,蚕食了有限的利润空间。监管部门担忧这种以‘礼品经济’形式进行的存款竞争,可能引发非理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最终损害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其次,礼品营销的可持续性和风险亦受关注。从市场反应来看,像Ping An Bank(平安银行)推出的以存款50,000元人民币为条件,赠送限量版Labubu 3.0盲盒的活动,在社交媒体平台小红书上引发热议和广泛关注,吸引了大量储户参与。然而,国家媒体对此评价谨慎,强调这种营销手段并非解决银行核心矛盾的长远方案。
礼品营销倘若过度依赖,银行可能陷入“零和博弈”,陷于赢得短期流量而忽视存款质量及客户长期价值。若监管缺失,也可能催生过度诱导甚至夸大宣传的营销乱象,增加金融风险隐患。再次,文化潮品与金融产品结合的现象,折射出当代年轻消费群体的新兴趋势。Labubu玩偶源于龙家昻受北欧神话启发的“怪兽”系列艺术形象,自问世以来凭借盲盒模式形成了强烈的“次文化”认同和收藏热潮,成为流行文化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典型代表。在精品金融产品日渐同质化的环境下,金融机构试图借助文化符号建立品牌差异化,吸引年轻用户的关注。此次监管政策虽限制银行直接以礼品换存款,但未来银行如何探索合规且有效结合年轻人喜好的营销策略,仍将成为行业创新的重要课题。
此外,该事件揭示了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动态调整与市场引导功能。随着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中国监管当局不单通过利率政策调控金融市场,还强化对金融机构行为的规范性管理,旨在稳固金融基础,防范潜在风险。对银行礼品促销的限制展现出监管对过度竞争行为的警惕和干预意愿,同时传递出引导市场回归理性与稳健发展的信号。市场参与各方需审时度势,调整战略以适应新常态。对于消费者而言,表面上曾因高颜值Labubu玩偶及丰富赠品而受益,但监管加强后,银行营销方式趋向理性和规范,消费者需更加关注理性理财和产品本质,摒弃盲目追求短期红利的心态,提升财务规划意识。此外,Labubu玩偶在中国市场的现象级流行与此次监管事件密切关联,展现出文化产品如何迅速通过社交媒体与电商渠道实现爆发式传播,同时也体现出经济活动与文化潮流日益交织的格局。
未来,文化创意产业与金融业的互动仍将深刻影响商业生态。总体而言,中国禁止银行通过赠送Labubu玩偶等礼品吸引客户存款,是其完善金融监管、遏制非理性竞争的重要举措,反映出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内在需求。金融机构需以创新驱动提升金融服务品质,探索符合监管要求的客户关系管理新路径,消费者也应增强金融风险意识,实现理性投资和储蓄。随着政策环境的日趋完善,期待中国银行业在风控和服务水平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