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格局日益变化的背景下,印度正迎来一个电子硬件产业的黄金发展机遇。随着全球对电子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印度若能及时抓住这一机会,采取有效措施,将有可能在电子硬件出口领域成为领先者,实现从服务型经济向制造驱动型经济的成功转型。 根据专家预测,到2025年,全球电子硬件市场的规模将达到400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五大消费电子和电器产业。这一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印度的电子硬件出口提供了发展空间。然而,与中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相比,印度在电子制造领域的发展却显得迟缓,未能充分利用全球市场的机遇。 要想将印度打造为电子硬件出口的领导者,首先必须调整现有的战略。
从以往的进口替代策略转向以出口为导向的电子制造战略显得尤为重要。专家指出,出口与大规模制造直接相关,而扩大制造规模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基础设施的改善。 首先,政府应当投入更多的财政支持,确保至少8%的补贴,以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定。这可以通过税收的返还来实现,因为税收本质上是不可出口的。同时,政府还可以提供税收假期、技能培训等财政激励,以促进产品的竞争力,进而提升出口。此外,需要建立完整的电子产品配套生态系统,以减少对进口部件的依赖。
其次,针对印度现有的制造环境,必须克服多项障碍,包括基础设施不足、物流运输问题等。例如,电子制造业在出口过程中面临着14%至18%的额外成本,这些成本往往源于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昂的运输费用。因此,提升运输和物流效率,提供稳定的电力和清洁水源,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同时,政府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吸取有益的做法。例如,中国的“即插即用”模式为制造企业提供了现成的基础设施,方便其运营。越南则针对新兴制造企业提供税收假期,激励投资者进入市场。
马来西亚则给予电子制造业基于生产的财政支持。通过引入和实施这些措施,印度可以大幅提升其在全球电子硬件市场的竞争力。 在此背景下,手机、个人电脑和数据通信产品被视为最具出口潜力的三大产品。2018-2019年,印度在手机出口方面实现了16.1亿美元的销量,而国家政策目标则是在2025年之前将手机出口提升至1100亿美元。这一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发展本土的配件制造生态系统,以减少对国外组件的依赖。 更进一步,电子产品的出口不仅可以帮助印度改善贸易逆差,还能促进国内就业。
如今,印度的电子产品进口额达550亿美元,而出口仅为880亿美元。这种巨大的差额表明,提升电子产品的自给自足率,增加出口,对于印度经济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实现制造业的快速增长,政府近期宣布实施了“出口产品税收或费用补偿方案”(RoDTEP),并且大幅降低企业税,这些政策措施都显示出政府对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强烈意愿。随着政策支持的增加,企业投资的信心将随之增强,从而促进制造业的扩展。 最后,不可忽视的是,电子硬件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根据全球市场变化,灵活调整战略。通过借助自由贸易协议(FTA),印度应积极利用现有的国际贸易条件,构建更广泛的出口市场。
与此同时,还需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吸引外资,提升自主研发的能力,以长期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总的来说,要将印度打造成电子硬件出口的领导者,必须实行全方位的战略调整和系统性改革。从政府政策的制定到产业生态的构建,均需实现综合协调。唯有如此,印度才能在未来的全球电子硬件市场中,迎头赶上,成为不可忽视的制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