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美国最高法院以6比3的投票结果,支持了德州针对成年人网站的数字身份验证年龄限制法律,即德州的第1181号法案(House Bill 1181)。这项裁决标志着美国司法体系在互联网内容法规方面的重大转变,同时也引发了有关隐私权、言论自由和数字监控的广泛讨论。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空间的内容监管难题日益显著,而这次的判决则向各州传递了对于未成年人保护与平台责任的法律基调。 德州第1181号法案明确要求所有成人网站在用户访问前必须进行年龄验证,且只能通过政府颁发的数字身份证明或经过验证的交易数据来确认用户身份。该举措旨在阻止未成年人访问色情或其他对其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的内容。支持者称,这是一项合理且合法的措施,与传统社会中对酒精、枪支等限制性物品购买的年龄限制相似,具有成熟的法律基础。
最高法院大法官克拉伦斯·托马斯撰写的多数意见中指出,要求年龄验证是州政府保护未成年人不受“猥亵”内容影响的合法手段。法院将此类法律视为传统且广泛被接受的规范,认为其不构成对成年人的言论自由的实质性限制,只是出于正当目的而施加的间接影响。此判决虽具有开创性,却非毫无争议。 挑战该法律的自由言论联盟(Free Speech Coalition)强烈反对,声称法案对成年的合法内容访问构成了障碍,亵渎了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言论自由。他们提出,包括家长控制软件等措施,或许能更有效且限制较少地实现保护未成年人的目标。联邦地区法院曾基于严格审查原则判定该法不够宽松,支持挑战者。
然而,第五巡回上诉法院推翻了这一判决,最终最高法院以中度审查标准维持了该法案的合宪性。 对于数字身份验证的实施形式,此类法律通常要求用户上传官方身份证信息,或通过生物识别技术进行确认。此举虽然有助于识别未成年用户,但也带来隐私泄露和数据安全的隐忧。由于访问记录将不可避免地与用户身份绑定,这些信息一旦被滥用或泄露,可能导致极大的个人风险。反对者忧虑这会形成“数字档案”,记录个人的浏览偏好,甚至引起网络监控与言论审查的进一步扩张。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德州法案主要针对色情网站,但有迹象表明,未来可能有更多州推进更广泛的数字ID验证法律,不仅覆盖成人内容,也包括社交媒体等平台。
此类平台内容复杂,存在“对未成年人有害”的内容评判标准更为主观和多样,导致监管尺度和范围的持续扩张成为担忧焦点。 社交媒体巨头如X平台(前Twitter)等,至今仍允许一定程度的成人内容存在。若未来强制要求数字身份认证,必然对其用户体验、平台运营和用户隐私形成重大影响。如何兼顾未成年人防护与成年用户自由访问权,成为立法和企业运营面临的核心挑战。 法律专家普遍认为,最高法院此次判决同时反映了美国社会在网络治理领域的两难抉择。一方面,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不良信息影响是合理需求;另一方面,如何防止监管措施发展成过度干预甚至审查,是关键问题。
法庭大法官凯根(Kagan)、索托马约尔(Sotomayor)及布朗·杰克逊(Brown Jackson)表示 dissent,强调该法案可能开创内容治理的新范式,令成年人的言论自由蒙受不必要的限制,并产生寒蝉效应。 此外,本次判决被视为二十年来最高法院在互联网猥亵法领域的首次重大裁定。它不仅体现了智能手机、流媒体以及普及化的网络接入带来的挑战,也反映了司法机构对传统法律适用数字时代的尝试调整。究竟数字身份验证是否真能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接触不当内容,在学界和业界仍有不同声音。 民间团体与数字权益倡导者警示大规模数字身份和生物识别信息采集带来的数据保护风险。他们担心一旦身份证信息与网络访问行为紧密绑定,极易成为跨平台追踪和监控的工具。
此外,数据安全的薄弱环节也可能导致隐私泄露,用户可能因此遭受经济损失、身份盗用甚至社交声誉受损。 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保持匿名性和自由是目前技术和法律探索的难题。对政府和企业而言,既要采取有效验证防止未成年人侵入,也不得损害成年用户的隐私权和言论权利。未来的数字身份系统若缺乏透明度、保障机制和严格的监管,可能导致更多社会问题。 在市场层面,强制数字身份证验证可能改变内容访问的生态,引导部分用户转向去中心化网络或匿名浏览技术,这也将极大影响网络产业结构与监管政策。技术创新与法律法规之间如何平衡,将决定数字时代互联网治理的走向。
未来几年,预计将有越来越多州和国家借鉴德州样本,制定或强化类似的年龄验证法律。全球范围内,如欧盟即将上线的生物识别出入境系统,亦反映出数字身份全球趋势。数字身份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引出了监管、隐私与自由之间的复杂博弈。 综合来看,最高法院对德州数字身份验证法的支持,是保护未成年人利益的里程碑。但与此同时,也为成年人的隐私权和自由访问的保障提出了严峻挑战。社会各界需持续关注后续立法进展、司法判例以及技术应用的实际影响,从多维角度推动数字时代的合法、合理与公平网络环境建设。
保护下一代成长环境与尊重成年公民权利之间,如何找到最佳平衡点,将是未来网络治理的核心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