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引发了社会、政治及文化上的广泛讨论。最近,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JD·范斯(JD Vance)对“无子女的猫女”发出了引人关注的言论,再度将这一话题推向了风口浪尖。范斯主张,美国人应该生育更多孩子,并表示学校教师应当为家庭树立榜样。这些言论引发了公众的激烈反响,尤其是在全球生育率普遍下降的背景下。 根据联合国最近的报告,全球生育率在过去30年中下降了一个孩子,这一趋势在许多国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目前,超过一半的国家的生育率低于维持人口稳定所需的水平,这种警惕不仅存在于政治舞台上,还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深思。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很多国家开始实施亲生育政策,就这一现象,历史学家指出,这种做法往往与反对女性权利和移民的思潮相结合,且在很多情况下带有明显的种族主义色彩。 范斯的言论并不是偶然发生的。2021年,他曾称副总统卡马拉·哈里斯(Kamala Harris)为“无子女的猫女”,这一说法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虽然范斯随后有意对部分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并对儿童税收抵免表示赞同,但他所触及的理念似乎坚持着一条贯穿历史的脉络:社会对于女性角色和家庭价值的反思。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都采取了亲生育政策,以应对生育率的下降。在这些政策中,有些并未限制生育权,但在俄国、土耳其、波兰、伊朗和中国等国,亲生育政策与对妇女生育权的压制紧密相连。
匈牙利的威克托·欧尔班(Viktor Orban)政府以“亲家庭”的经济政策作为抵御移民与解决人口下降的对策,意在鼓励国内生育。 意大利在最近的选举中出现的新领导人乔治亚·梅洛尼(Giorgia Meloni)也开始为家庭提供经济补助,试图提升国内的出生率。然而,专家指出,这些措施是以移民预算为基础,实际上蕴含了对特定民族群体的偏向。 历史上,意大利曾经实施过严格的亲生育政策。在法西斯统治时期,拥有六个及以上孩子的女性更容易获得公共住房,而对无子女男性的制裁措施被称作“单身税”,这也无不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生育的重视。美国也有类似的例子。
在20世纪初,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支持鼓励家庭生育,认为这对于避免“种族自杀”至关重要。这种意识形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优生学运动,当时人们担心白人出生率下降会被其他族群取代。 当代社会再次被类似的言论所困扰,尤其是随着更多公众人物,包括科技大亨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呼吁为了应对全球人口下降而增加生育。这不仅反映了对社会未来的焦虑,也揭示了对性别角色的反思与批判。 范斯关于“无子女猫女”的评论与20世纪初对女性角色的误解紧密相连。当时的男性批评女性更关注时尚与消费,而忽视了家庭与育儿的重要性。
这种历史回响不仅表现为对女性选择的指责,也反映了对她们在社会变化中所扮演角色的恐惧。正如历史学家所言,这显然与当今选民关心的移民与生育权等重大议题息息相关。 尽管范斯的评论引发了广泛轰动,但这只是当今美国生育率下降问题的冰山一角。生育率的下降背后,有着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年轻人面临的高昂住房首付、教育开支,以及逐渐变化的家庭观念,无不对生育意愿造成了影响。同时,女性在职场的崛起与个人独立意识的增强,也促使她们在生育方面做出更为谨慎的选择。 为应对生育率下降,社会各界对政策的呼声愈发迫切。
有人提倡政府加强对家庭的经济支持,包括提高儿童税收抵免、改善育儿假政策等措施,以减轻年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也有声音呼吁改变对女性与育儿的社会看法,不再将其视为个人选择的负担,而是作为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这一背景下,JD·范斯的言论仍然引起了诸多争议。他的反生育焦虑与亲生育政策的倡导,不仅反映了当代社会对家庭与生育的关注,也触发了关于性别与权力的深刻反思。未来的政策走向将如何塑造家庭的构成,人们的生育选择,又将如何影响社会的走向,将继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