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涉及儿童劳工的指控频频出现在全球各大农产品供应链中,尤其是在以可可豆为原料的巧克力产业。因童工问题而卷入诉讼的巧克力进口巨头,如雀巢、好时和玛氏等,在最近的一起关键诉讼案中迎来了一场重要胜利。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巡回上诉法院于2025年驳回了以马里籍八位原告为代表的集体诉讼,判定进口商与指控的童工奴役行为之间缺乏直接有效的关联,导致案件未能进入实体审理阶段。通过此次判决,法院明确表达了对受害儿童的同情以及对迫害者的谴责,但同时也强调了法律诉讼中当事人资格的重要性,认为起诉方未能提供足够的证据将具体童工劳役地点与涉案进口公司连接起来,缺乏所谓的“可接受的关联程度”。该案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因为涉及全球知名巧克力品牌,更因其反映了国际贸易中供应链透明度与企业责任之间复杂的法律和道德挑战。在诉讼中,原告们声称他们当年被承诺高薪工作而被骗至科特迪瓦境内远离家乡的可可农场,不得不从事强制劳作数月甚至数年。
这些指控指向一种严重的人权侵犯,即通过人口贩运等手段使儿童陷于现代奴隶制状况。尽管这一事实本身令人震惊和痛心,但法院认为,原告未能具体指出自己在何处劳动,亦未能充分证明这些可可农场与进口商之间存在直接的采购关系。法院判决全文中指出,即便进口商有可能从涉嫌使用童工的农场采购可可,但“可能性”不足以构成“合理的诉讼依据”,法庭必须以证据为基准,而非推测或假设。律师方则对判决结果表示强烈不满,认为跨国企业长期隐藏供应链信息,导致受害儿童难以将具体虐待行为与公司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法律赔偿。代表原告的律师坦言客户正考虑进一步的法律对策,包括可能的上诉或其他司法管辖区的诉讼。此案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和人权组织的广泛关注,强调了企业在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事实上,巧克力行业的供应链极度复杂,涉及多层级的中间商和小规模农户,造成追溯和监管的巨大难题。多年来,包括联合国和非政府组织在内的各方均呼吁加强监管,推动企业实践“尽职调查”,确保不涉及童工和强迫劳动。与此次判决相呼应的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产品背后的伦理生产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品牌形象和市场表现。对于进口商而言,提升供应链透明度、建立有效、可验证的审查机制成为跨越法律障碍与履行道德义务的关键一步。与此同时,国际法规和贸易协定也在逐步完善,旨在形成更为严密的问责体系。此次美国法院的判决虽然对原告而言是一次挫败,但也为全球范围内关于童工责任界定提供了法律范例,促使各方重新审视如何通过立法和企业自律,更有效地保护儿童权利和人道主义原则。
综合来看,童工问题并未因诉讼被驳回而消失,这是全球供应链普遍存在的结构性挑战,呼吁商业、司法和公益领域持续协同努力。未来,随着数据追踪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意识的增强,预计可可产业将面临更严格的社会责任审查。此外,相关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监管力度也将不断加强,目标是在保障经济利益的同时,彻底根除童工及强迫劳动这一违法现象。巧克力作为全球受众广泛的食品产品,仍有望在公正、透明的供应链体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使消费者不仅享受甜美滋味,更不用担忧其背后的伦理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