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共公司在财务报告中表现出一个令人震惊且持续多年的模式:第四季度的利润平均仅为前三个中期季度利润的一半左右。根据欧洲知名高校ESMT柏林与INSEAD两位助理教授奥利弗·宾茨和马丁·卡邦斯历时35年的研究,从1989年至2023年间,美国上市公司第四季度的盈利水平持续低于前三季度平均值近50%。这一现象不仅贯穿了三个多十年的时间,也几乎存在于所有被纳入研究的年份之中。该研究借助一种标准化的资产回报率计算方法,将营业收入(除去非常规项目)除以总资产,从而统一衡量不同规模公司的盈利水平,确保分析结果具备统计学一致性和解释力。为何第四季度利润会出现如此显著的下滑?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在前三季度对费用的预估存在系统性偏差,尤其是在销售成本以及销售、管理等一般性费用的计提上。许多公司在前三季度对这些费用进行了低估,导致账面利润被人为抬高,而实际费用则集中在第四季度一次性反映,致使第四季度利润看似锐减。
这种会计与财务预估的分配不均现象,被称为“四季度利润效应”。其背后反映出企业在成本计提的时间性安排上具有惯性,部分源于财务人员为战略性调整利润而采取安静期策略,试图打造符合市场预期的季度表现。然而,这种行为却对外界分析师和投资者造成了误导,令其对第四季度财报的盈利表现普遍持悲观态度。研究指出,分析师往往系统性高估了第四季度的盈利预测,并因此对公布的财务数据反应过度悲观。投资者跟随分析师的负面情绪,在第四季度财报公布后出现显著抛售压力,甚至引发股价短期下跌。讽刺的是,这种市场反应往往在两个月内逐渐消散,股价回升,表明市场在长远看来已经修正了对第四季度利润突降的情绪判断。
相比之下,对单个中期季度业绩的负面反应具有更持久的影响,不容易在后续时间中完全修复。这一发现揭示了市场存在一项相对稳健的套利机会。研究者建议,投资者可以建立一套对冲策略,通过买入那些第四季度业绩低于分析师预期的公司股票,同时卖空业绩低于预期的中期季度公司股票,从而获得持续且稳定的超额收益。据估算,采用这样的组合策略在研究期间每月平均可实现0.6%的阿尔法收益,年化收益率达到7.2%。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如此明显且持续存在的市场定价失衡为何至今未被广泛利用?这或许反映了投资者心理偏差和市场惯性造成的信息滞后。毕竟,尽管有研究多次强调第四季度盈利预测偏高的系统性问题,市场上依然缺少充分应对这一现象的行动。
此外,企业管理层为了增加财报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故意对费用预提进行调整,也加大了这一效应的持续性。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理解并关注这一季度利润效应,能够有效避免被短期负面情绪左右决策,抓住价格低估期的投资良机。同时,财务分析师在制定盈利预测模型时,应考虑费用计提的时滞及其对季度盈利数据的影响,提升预测的准确性。企业内部管理者也可以通过改进费用分摊机制和披露透明度,减少因会计策略带来的利润波动,从而提高投资者的信任度和资本市场的稳定性。综上所述,美国上市公司第四季度利润持续偏低于中期季度这一长期存在的现象,不仅揭示了企业会计处理上的系统性规律,还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在信息解读和价格反应上的普遍误区。关注这一实践与理论结合的现象,不仅有助于理清企业财务表现的真实面貌,也为理性投资者提供了潜在的套利机会。
未来,随着市场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分析模型的升级,投资者或将更有效地捕捉这一利润效应,从而实现稳定的长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