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是人类自古以来不断探索的神秘领域。它不仅是哲学和科学探讨的焦点,也是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在当代,意识的定义和解释显得尤为复杂,既像难以捉摸的爵士乐,又如奇特却自然存在的海豚生物学,令人深感困惑。本文将透过哲学家和科学家的视角,结合自然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试图揭开意识的层层迷雾。 意识这个词本身多义,至少包含两个截然不同的层面。一方面,‘意识’可指醒着的状态,即人或动物非睡眠、非昏迷的清醒活跃阶段。
此类定义简单明了,但显然无法满足我们对‘意识’核心的探讨需求。计算机科学家如杰弗里·辛顿声称人工智能已具备意识时,显然并非仅指其处于‘唤醒’状态,若是仅此,连婴儿的清醒时刻也应被视为拥有完整意识,这显然与现实认知产生巨大差异。 更深层次的意识定义涉及‘感知’、‘知觉’、‘主观体验’等词汇。著名哲学家托马斯·纳格尔曾提出,意识是存在一种‘某种感受如你自己般的体验’。这种定义属于指称式定义,即通过指向特定体验——如品尝柠檬的感觉、聆听单簧管的声音、感受情绪的质感——来把握意识本身。这种方式虽直观,却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因为主观经验作为非语言的感受难以被完全客观表达或他人完全感同身受。
哲学中存在两种主流看法来处理意识的定义。一种是‘显现观’,认为通过内省个人体验,我们能够直接“显现”意识的本质,正如掌握三角形概念就能知道什么是三角形一样。另一种则借用音乐领域的类比,用爵士乐作为示例来探讨意识的定义是否同样具有复杂性和模糊性。 爵士乐的定义就像意识一样难以界定。爵士从起源便充满争议,无论是最早的录音、谁是爵士乐的始祖,还是不同风格如摇摆乐、比波普或自由爵士是否入流,均未有统一结论。音乐评论家、音乐家及唱片公司对爵士乐的界定充满了主观和社会性决定因素。
这种模糊性表明爵士乐更像是一种‘传统性概念’,其使用规则带有约定俗成的性质,归结为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家族相似性’,往往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靠社会共识不断重塑。 将意识比作爵士乐,提出一种‘约定论’视角,认为意识的归属部分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语言和社会规范。换言之,我们对什么是意识的判断不仅受科学和事实限制,更受到伦理、法律以及文化认知的影响。比如,新生儿是否被视为有意识,直接关乎他们应享有的道德和法律保护。对人工智能是否具备意识的判定,也会影响技术伦理及相关法规的制定。在这种框架下,意识的判定成为一种典型的价值判断而非纯粹的科学事实。
另一种视角则主张意识是一种‘自然类’现象,即存在着某种客观的、科学能够揭示的本质。类比生物学中对鲸豚类动物的分类历程,起初人们因鲸豚的异常特征难以归类,将其视作鱼类。然而,随着解剖学和生理学的深入研究,科学界最终确认鲸豚属于哺乳动物,这是一种基于现实“自然关节”的分类,而非简单社会约定。这表明某些复杂现象背后存在自然结构,而归类则是对这一结构的科学反映。 将此类比扩展到意识,我们可能尚未充分理解其本质,正如亚里士多德时代尚不清楚鲸豚的真正分类一样。如果意识属于自然类,那么尽管我们目前尚未确定其科学实质,但未来科学研究能够揭示意识的核心特征和发生机制。
然而,这也意味科学尚未完成任务,我们对某些系统是否具备意识仍不得而知。 此外,科学研究如今已开展新领域,例如脑类器官的生物合成和‘集合体’构建试验,旨在模拟人类大脑的部分神经网络功能。斯坦福大学帕斯卡实验室成功创造了模拟人类感觉信息传递路径的‘集合体’模型,令人提出疑问:此类模型是否仅是感知和传递信息的复现,还是拥有自己的意识体验?同样的质疑也被投射到人工智能系统上。 这种问题的核心不仅是认知主体是否具备意识,也是我们如何定义并确定意识本身。此外,即使意识具有自然本质,但意识的确切边界和范畴可能随着科学和社会理解的演变而变化。意识并非固定不变的概念,而是随着研究和文化不断进化的复杂范畴。
进一步回溯意识问题,哲学中隐含着多层的语义问题。“意识”究竟意味着什么?如何决定某个系统是否被纳入“意识俱乐部”?这不仅是知识论的问题,还是语义学和元语义学的难题。从语言如何映照现实,到语言本身如何形成作用规则,哲学对此进行了深刻分析。 忽视这些语言问题,仅仅关注事实和现象,可能陷入表面,而难以真正理解意识的分布及本质。就像无法仅凭某段音乐就全面判断爵士乐的全部特征,单靠功能或物理表现也难以完全确定意识的存在。准确把握意识的含义,需要哲学与科学的协同探讨,理解语言、文化、伦理及科学多维度交织的复杂关系。
综上,意识既不是简单可定义的醒觉状态,也不同于任何单一功能的科学指标。意识的认知,需要我们从自然本质与社会共识两个层面共同努力。未来意识科学有望揭示意识的核心本质,而社会文化则会继续塑造意识概念的边界和应用。我们面对的,是一场跨学科的深刻革命,理解意识不仅关乎人类自身认知,也影响我们如何对待新兴技术、非人类生物体及社会伦理的根基。 意识的迷惑不仅是哲学的抽象难题,更是新时代科技发展、人文关怀和社会治理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正如爵士乐的多样与变化丰富了音乐世界,意识的复杂与不确定性也将激发人类不断反思自身存在的真谛。
只有摒弃偏见和简单化,以开放的态度拥抱科学与哲学的交汇,才能逐步揭开这场困惑背后的不朽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