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每年春季,数以亿计的宝贡飞蛾(学名Agrotis infusa)开始它们惊人的长距离迁徙,横跨近1000公里,飞往澳大利亚阿尔卑斯山脉内几处限定的凉爽洞穴,进行夏季休眠。秋季时,这些同一批飞蛾又会返回繁殖地,完成生命的最后一程。这种迁徙行为不仅规模庞大,而且令人惊叹的是它们能够精准找到完全陌生的地点。这背后的关键机制,正是它们利用星空作为导航罗盘的能力。宝贡飞蛾是目前已知的少数几种能够使用星空进行长距离定向导航的无脊椎动物之一。这种发现填补了科学界长久以来对昆虫夜间迁徙导航工具的认知空白,同时也揭示了昆虫大脑中复杂的神经处理机制。
宝贡飞蛾的导航能力依赖于两大自然信号:天上的星星和地球的磁场。实验显示,当它们被困在不含地磁场的实验环境中,面对旋转的“星空”时,仍然能够调整飞行方向,反映出它们对星空特定形态的敏感性和辨识能力。这表明星空本身构成了飞蛾的导航指南针。科学家利用定制的飞行模拟器,捕获并固定飞蛾,使其能够自由选择飞行方向,观察飞行取向。在自然无月之夜及人工模拟星空中,飞蛾能显著朝向季节性迁徙方向飞行,并且当模拟星空被旋转180度时,飞行方向也相应反转。更重要的是,当星空被随机打乱,飞蛾的定向能力消失,加之地磁场被屏蔽时,飞蛾便完全失去方向感。
这些实验由澳大利亚、瑞典、德国等多国科学家联合完成,涵盖行为观察、神经生理记录和大脑结构分析,证明了宝贡飞蛾明星级导航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神经科学研究为宝贡飞蛾如何“读懂”星空指引提供了重要线索。通过对处于黑暗环境中且视野覆盖星空的飞蛾进行细胞级电生理记录,科学家发现其视觉神经元对旋转的星空刺激表现出显著的响应。部分神经元在飞蛾头部朝向特定星空角度时达到最高激活,且这种特异性旋转调谐现象显示神经系统内部存在一个稳定的星空方位编码网络。这些神经元分布于视觉处理中心、中央复合体以及涉及行动决策的侧辅助脑区,表明夜间导航不仅是单纯的视觉识别,更经过多级信息整合,最终形成精确的运动指令,确保飞蛾准确调整航向。除了星空,宝贡飞蛾还会利用地磁场作为导航辅助。
研究发现,夜晚云层遮蔽星星和月亮时,飞蛾依然能保持正确飞行方向,这主要得益于其磁感受系统。地磁场的稳定性和全球覆盖特性赋予飞蛾一种“后备导航”机制,保证在星空不可见时仍能维持定向。飞蛾如何整合天体和磁场信息尚未完全明了,但当两种信息皆可用时,似乎可交替发挥作用,从而实现更鲁棒的导航能力。宝贡飞蛾的精彩迁徙与星空导航能力,不仅引发对昆虫感知世界的重新审视,更激励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新技术探索。生物启发性的导航系统在解决复杂环境定位和路径规划时具有天然优势。了解飞蛾如何准确分辨星座、环绕旋转的天空图案以及时间补偿,有望为设计低能耗、精准导航的无人机或者自动驾驶系统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此外,宝贡飞蛾是澳大利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迁徙行为对山地食物链及生态循环有着深远影响。当前宝贡飞蛾数量因环境变化和栖息地压力呈减少趋势,生态保护工作因此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更深入认识其迁徙机制,有助于评估环境变化影响及设计保护策略。宝贡飞蛾作为唯一已知真正利用星空和地磁双重屈光导航的无脊椎动物的范例,其研究成果也为理解动物导航演化提供了宝贵参考。从鸟类、海龟到人类,星空导航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方法。宝贡飞蛾则开辟了昆虫领域新的认知层次,提示夜行昆虫在极端条件下也能发展出高度复杂的感知和决策能力。
未来研究或将重点关注飞蛾如何涵盖时间变化、地理坐标和季节信息,将星空视图转换为具体航向,以及如何在行为状态变化时调整神经元响应。同时,探讨其他夜行迁徙昆虫是否具有类似的星空导航机制,可进一步深化对动物迁徙多样性和通用规律的认识。宝贡飞蛾运用星空作为生存导航工具的现象,是大自然创造力的精彩体现。它们在黑暗中穿越数百甚至上千公里,凭借点点星光和地球隐形磁场,不断前行,完成生命重要使命。人类通过科学方法揭开这神秘之谜,不仅感叹自然界的奇妙,也为自身技术创新和生态保护积累了关键经验。这段关于宝贡飞蛾的探索故事,将继续激励科学家和大众关注环绕我们头顶的星空和生命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