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深刻改变着医疗、法律、金融等多个行业。与此同时,针对AI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和法律责任问题,立法层面的讨论也日益激烈。美国参议员辛西娅·卢米斯(Cynthia Lummis)于2025年提出的《负责任创新与安全专业知识法案》(Responsible Innovation and Safe Expertise Act,简称RISE法案),旨在为专业AI应用建立明确的民事责任框架。该法案备受关注,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一项“及时且必要”的立法尝试,但其内容匮乏细节和保护范围引起了诸多争议和质疑。 RISE法案的核心目标是定义专业人士在使用AI工具时的责任界限,包含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依赖AI辅助的专业人员。法案试图通过向AI开发者提供一定的民事责任豁免,来激励技术创新并促进AI工具的广泛应用。
卢米斯参议员认为,为AI开发者提供法律保护,可以让专业用户更安心地了解和利用AI技术,不必担心开发者因AI系统不可预知的行为而承担过度法律风险。 然而,业界专家指出,RISE法案在责任划分上过于偏向保护AI开发者,基本把风险负担转移给使用AI的专业人员。法案要求开发者需要公开模型技术规格,包含模型卡和相关说明书,方便专业人员评估AI工具的性能与适用范围。但法案未对开发者的其他责任设限,给予了广泛的法律豁免。许多声音担忧,这种安排可能造成开发者缺乏足够激励去防范AI潜在风险,也容易在出现损害时让受害方难以获得有效救济。 从法律角度来看,支持法案的观点强调AI模型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
由于大型语言模型和智能系统内涵不透明,开发者往往无法完全预测AI系统输出的结果。设定严格责任可能导致开发者面临无限的赔偿风险,抑制创新。Attorney Felix Shipkevich则表示,提供合理的法律“安全港”对于保障开发者利益及AI产业健康发展是必要的,尤其是当开发者没有过失或恶意时。同时,专业人士应承担相应的判断和风险控制责任,确保在利用AI辅助时合理谨慎。 但该法案的狭窄范围也遭到质疑。RISE法案主要关注的是在专业背景下使用AI的情况,比如医生利用AI辅助诊断,金融顾问结合AI进行投资规划等。
然而对于直接面向普通公众、尤其是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的人机交互场景,法案并未涉足。例如有报道提及佛罗里达一宗因与AI聊天机器人长期互动导致未成年人悲剧的案例,家属指控软件设计不符合安全标准,提出责任追究的诉求。此类没有专业介入的案例,RISE法案缺少相关规定,暴露出立法范围的局限。 在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方面,尽管法案要求技术规格公开,但各界普遍认为标准仍显不足。非营利研究机构AI Futures Project的执行董事Daniel Kokotajlo认为,仅公开模型卡未能涵盖AI系统背后的目标、价值观、偏见及指导原则等关键信息,公众和监管机构需要更多细致的透明度以监督AI运行。此外,法案允许开发者选择放弃责任防护,换取更大透明度的做法被认为可能导致监管逃避,削弱制度效力。
相比之下,欧盟在人工智能监管上采取了不同的思路。其2023年发布的AI法案及早期拟定的责任指令强调权利保护,注重用户的赋权和权益维护,要求开发者在系统设计和部署阶段就符合安全和透明度标准。尽管该指令因行业游说而暂时撤回,但整体政策基调依然相对激进和全面。美国的RISE法案则以风险管理和过程规范为核心,更多关注技术层面的合规和文档工作,而对受害者权利保障尚未给予足够重视。专家学者认为未来美国应结合风险导向与权利导向,以形成平衡合理的法规体系。 医疗领域是RISE法案挑战性最大的应用场景之一。
历史上,医生在某些诊断能力上优于AI系统,但最新数据表明,在部分应用中,人机协同反而导致效果不佳。由此引发了关于责任归属的复杂讨论:一旦人类专家不再直接参与,错误决策的赔偿责任该由谁承担?医疗事故保险是否覆盖人工智能辅助引发的失误仍存在很多未知。法案当前对这些关键问题涉及甚少,业界期待更多细化和完善。 总体来看,卢米斯的RISE法案作为首部针对专业人工智能应用的责任改革立法,开创了美国联邦层面对AI民事责任的系统性探讨。它提出了保护创新与明确专业人士法律责任之间的初步平衡思路。然而,广泛的豁免条款与有限的透明度要求,引发了关于是否过度偏袒AI企业而忽视公众权益的担忧。
立法仍需全面吸纳各方意见,增强拥有权利保障和风险管理的法规配套,促进安全与创新并重的发展环境。 未来,AI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多样化,将推动相关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强化对开发者的问责机制、提升信息公开的透明度、保障终端用户的合法权益,成为立法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美国若能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中国特色的监管理念,制定更具前瞻性和包容性的人工智能法律体系,无疑将在全球AI治理格局中占据领先地位。LUlumi参议员的RISE法案或许还只是一小步,但它揭示了人工智能法律规范的复杂性与紧迫性,也为未来的政策创新奠定了基础。持续关注该法案的进展,将为理解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挑战与机遇提供宝贵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