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航空公司针对不同乘客推出个性化票价策略,试图以更精细的方式实现收益最大化。在这一趋势中,独行旅客的票价却逐渐变得昂贵起来,尤其是在美国航空(American Airlines)和联合航空(United Airlines)这两家大型航空公司身上表现尤为明显。根据英国《经济学人》发表的一项针对三万多条航线价格的研究,发现美国航空约57%的航线对单人订票者收取更高票价,而联合航空也在部分航线上对独行旅客收取至少5%的溢价。本文将破解这一现象的成因,探讨航空公司为何针对单人旅客实施差别定价,并分析此举对消费者和整个航空市场的影响。航空票价的制定涉及复杂的因素,传统上航空公司依据航线需求、出行时间、舱位级别等维度设定价格。经济型航空公司走向单程票价同价策略后,部分变相高价的单程票行为得以缓解。
然而,对独行旅客的额外收费实则是新型的个性化价格歧视的体现,即根据旅客的乘机习惯和支付能力调整价格。美国航空和联合航空引入的“个性化票价”借助高科技大数据和精准算法,能够检测乘客的常旅客身份、行李需求、是否喜欢优先登机及是否成对同行等信息,从而推断旅客可能的支付意愿。例如,拥有顶级常旅客地位、享受免费行李和贵宾厅服务的乘客往往愿意支付更高票价获得更优质的体验,因此航空公司更倾向于提高这类乘客的票价。而单人旅客因无法分摊成本,导致其票价相对更高,尤其是在有二人或团体优惠价存在的情形下更为明显。航空公司推广的数字商务通讯标准(NDC)使得他们能够绕过传统的全球分销系统(GDS)如Sabre和Amadeus,开展更加个性化和动态的票价营销。NDC依托航空公司自建系统,实现实时调价和精准促销,最大限度挖掘不同旅客的消费潜力。
这种技术进步加剧了单人旅客价格的不平等,尤其对需要灵活行程的商务独行者影响较大。此外,欧洲航空公司如德国汉莎和瑞士航空也采取类似的“双人优惠”策略,以吸引休闲旅客以配对方式出行,从而对独行旅客构成价格压力。业界普遍认为,这种以人数为维度的差别定价策略是在航空业收益管理演进过程中自然而然生成的商业模式创新,虽然带来了收入提升,但加剧了消费者的不满和价格歧视的质疑。对于独行旅客来说,面对航空公司升级的差价策略,选择更灵活的购票途径显得尤为重要。许多消费者开始寻求在线旅行社(OTA)平台代购机票,这些渠道往往能够规避航空公司直接推送的高价策略,同时提供更多航班组合和促销信息。OTA系统仍在使用传统的分销系统,价格相对透明且具有更强的竞争性,能为独行旅客争取更优惠的报价。
另一方面,单人旅客也可通过加入航空公司联盟的常旅客计划,提高自身旅客价值,通过积分兑换或预订策略降低成本。此外,关注航空公司的促销活动,合理安排旅行时间和航线,也是规避高票价的实用方法。行业专家表示,未来航空价格的个性化程度将不断提升,除乘客人数、身份外,更多由消费者行为、出行目的、使用设备甚至社交媒体信息决定的价格差异将出现。航空公司借此精准匹配不同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和服务需求,实现收益最大化。与此同时,监管机构和消费者权益组织也需关注这种个性化定价带来的公平性问题,防止价格歧视过度扩展,保障所有旅客的基本权益。综上所述,美国航空与联合航空针对单人旅客收取更高票价,反映了航空业在数字化和精细化管理转型中,收益管理策略的不断深化。
独行旅客如果能够理解价格背后的逻辑,灵活运用多渠道购票工具与常旅客计划,就能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争取更多实惠。未来,随着技术和监管的不断演进,机票价格或趋于更加透明与公平,但短期内个性化票价仍将是航空公司提升利润的重要手段。独行旅客应不断提升自身信息敏感度与预订技巧,成为价格波动浪潮中的理性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