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3日,消息传出以色列对伊朗多处关键目标发动了大规模空袭,袭击的范围涵盖了德黑兰、纳坦兹、塔布里兹等地,特别是针对伊朗的核设施和军事基地,重创了伊朗的军事领导层和核科学团队。这一行动由以色列军方代号“猛狮行动”执行,其规模之大、目标之敏感令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骤然升级,国际社会对此高度关注。以色列总理本杰明·内塔尼亚胡在袭击后发表预录视频声明,强调此次空袭的目的是打击伊朗核计划和弹道导弹工厂,防止伊朗威胁以色列的生存安全。内塔尼亚胡毫不掩饰地表示,这次行动将持续至彻底消除威胁为止,显示出以色列在面对核威胁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同时,以色列军方总参谋长埃亚尔·扎米尔称,伊朗的核项目已经到了不归路,等待采取行动的时机已经过去,以色列必须主动出击,确保国家安全。袭击事件造成伊朗高级军官和核科学家多名死亡,包括伊斯兰革命卫队总司令侯赛因·萨拉米、伊朗武装部队参谋长穆罕默德·巴格赫里以及知名核科学家法雷敦·阿巴西等人的遇难,令伊朗国内震惊与愤怒。
同时,袭击波及部分民居,造成平民伤亡,进一步激化了地区冲突风险。基于袭击涉及伊朗核设施安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迅速介入观察,但发布的初步报告称,关键核设施如纳坦兹核设施的辐射水平无明显异常,福尔多燃料浓缩厂亦暂未遭破坏,布什尔核电站没有受到影响。这一信息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核扩散风险,但无法抑制各方的军事对抗情绪。伊朗最高领袖阿里·哈梅内伊强硬回应称,以色列将为其“苦痛且惨烈”的命运做好准备,展现出坚定的反击意志。与此同时,伊朗外交部宣称其有“合法且合理”的自卫权利,并指责以色列此番袭击必有美国协调支持,誓言将采取相应措施报复。袭击发生后,伊朗向以色列发射了约100架无人机,试图对以色列领土发动报复性攻击,但被以色列军方成功拦截。
该事件还波及邻国约旦,约旦空军在本国领空摧毁了部分飞向以色列的无人机或导弹,防止冲突扩大到非战斗区域。伊拉克安全部门亦探测到大量伊朗发射的无人机穿越其空域,表明伊朗多方试图通过无人机战术对以色列施压,且扩大战火区域的可能性显著。以色列为应对此次攻击,实施了严格的民间安全管控,关闭所有非必要公共场所,机场暂停所有航班,民众被要求遵守“必要活动”以下的限制,显示出以色列对局势的高度警惕与准备。尽管美国国务卿马科·卢比奥声明称美国在此次袭击中“未参与”并敦促伊朗不要攻击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但美国近期陆续撤离驻伊拉克巴格达使馆的非必要人员,以及多国驻中东使馆的人员转移,反映出华盛顿对区域安全的忧虑与应对准备。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相关团队仍在积极推动核谈判,希望通过外交手段避免冲突升级,但当前以色列与伊朗的武装对抗已使谈判面临极大挑战。外界普遍担忧,这次以色列针对伊朗的攻击可能引发更广泛的军事冲突,甚至引爆中东乃至全球安全危机。
伊朗防长阿齐兹·纳西尔扎德公布强硬态度,称若核谈判破裂或美国首发攻击,将回击所有美军基地,显示伊朗准备将冲突升级至包括美国在内的更大范围对决。此次空袭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可溯源至以色列对伊朗核武能力的长期担忧。伊朗核项目被视为中东地区主要的安全隐患,尤其在伊朗与以色列几近无休止的敌对关系情况下,以色列不愿见到伊朗成为区域核强国。此次“猛狮行动”意在遏制伊朗核计划发展,阻断其军事力量提升,但也极易激发连锁反应,使地区局势更加复杂化。对于国际社会而言,如联合国及主要西方国家,保持中立与推动和平谈判依旧是主导立场。然而随着实质性军事行动的发生,国际社会的调停空间正在缩小。
特别是在全球能源市场高度依赖中东资源的当下,冲突升级不仅影响地区安全,也可能扰乱全球经济稳定。随着美伊核谈判持续进行,外界密切关注此次空袭如何影响谈判进程。若伊朗态度转强硬,解谈判停滞或破裂,或引发连锁武装冲突;反之,战火可能推动更多各方回归谈判桌寻求和平解决方案。舆论普遍认为,中东和平的前路布满荆棘。以色列的先发制人战略虽有其安全逻辑,却也加深了伊朗方面的敌意和防范,未来的反击手段和范围难以预测。同时,伊朗国内的政治压力和民众愤怒也可能推动其采取更强硬的对外策略。
除此之外,周边国家如约旦、伊拉克以及其它海湾邻国亦面临被卷入冲突的风险,其民用设施和居民安全可能被冲突波及,令整个区域的稳定面临更大考验。中东大国与国际大国的复杂博弈在此事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美国虽声称未直接介入空袭,但在军事部署和外交支持上的态度使局势更加扑朔迷离。俄罗斯、中国和欧洲联盟则呼吁各方克制,希望避免局势失控。综合来看,以色列对伊朗首都德黑兰及核军事设施发动的空袭行动不仅是中东地区长期紧张关系的加剧表现,更是在核扩散、地区安全和国际战略格局中的重大事件。未来局势如何演变,将深刻影响区域乃至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
各方在军事压力与外交对话之间寻求平衡,将是一场持久且艰巨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