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高法院裁定取消匿名选举资金的选举债券 2024年2月15日,印度最高法院正式废除了自2018年由纳伦德拉·莫迪政府推出的选举债券制度,认为这一制度违反了公民获取政府持有信息的权利,因而被判定为违宪。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各大政治 party及其支持者中间。这项原本意在提高政治资金透明度的政策,如今却被批评为使这一过程更加不透明,令公众对政治资助的来源更加困惑。 选举债券的推出标志着印度当时对政治融资方式的一次重大改革。根据该制度,公民和企业可以通过印度国家银行(SBI)购买债券,并匿名捐赠给注册政党,而无需披露自己的身份。这种设计原本的出发点是希望减少现金捐赠,遏制“黑金”流入政治领域,使民主过程更加透明。
然而,现实表明,选举债券制度在实际运作中却成为了少数富有政治影响力的政党获取大量资金的工具。 批评者指出,自选举债券实施以来,印度人民党(BJP)成为最大受益方,其通过债券获得的资金占总数的57%,而反对党印度国民大会党(Congress)仅获得10%的资金。这引发了对公正选举的担忧,反对者甚至在法庭上宣称这一制度扭曲了民主。正因如此,许多政党和公民团体对选举债券向最高法院提起了诉讼,呼吁政府重新审视这一政策。 在法庭的听证会上,首席法官DY·昌德拉丘德(DY Chandrachud)表示,获取政治资金的信息不仅仅属于政府事务,而是公民参与民主所必需的信息。他指出:“政治党派是选举过程中的相关单位,知道政治党的资金来源对选民的选举选择至关重要。
”此番表态明确了法院对透明政治融资的期望。 随着裁决的公布,法院要求国有银行国家银行停止发行新的选举债券,并要求其向选举委员会提供购买债券的个人及企业的身份信息,以及各政党所赎回债券的详细信息。法院还指出,选举债券并不是唯一的遏制现金捐赠的手段,建议政府探索其他替代方案。正如法院所言:“公民有责任让政府对其行为负责,而这只能在一个透明而非秘密的环境中实现。” 除了法院判决的法律意义,这一事件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同样深远。选举债券本质上已经成为了自2018年以来政治资金运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今取消这一制度意味着印度政治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其资金筹集和使用的方式。
尽管政府辩称该制度是为了保护捐赠者的身份,以避免其受到政治报复,但现实是,政府可以通过国有银行掌握捐赠者的身份信息,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政治捐赠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报道显示,自选举债券制度实施以来,已经出售了价值达1600亿卢比(约合19亿美元)的债券。大量资金的注入使一些政党,尤其是执政党在选举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支持,而这也让普通选民在缺乏透明信息的情况下感到困惑与不安。公众对于政治资金来源的质疑不断加强,这无疑为即将到来的选举设置了更高的透明度要求。 在这一背景下,最高法院的裁决可被视为对当前政治融资制度的一次重要反思,也进一步推动了公众对透明民主的呼声。许多政治评论员认为,此次决策或将促使更多政党重新审视自身的资助方式,并推动更为透明的政治文化的形成。
尽管如此,反对者依然担心,单靠这一裁决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政治融资中的腐败现象。为实现真正的透明,印度政治系统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行,包括完善法律法规,确保所有政治资金的高度透明化。公众希望未来能在政策制定中看到更大程度的民主参与,期望能在这一进程中缩小普通选民与权力中心之间的距离。 总体来看,印度最高法院的这一裁决不仅是在法律层面上的一次胜利,更是在推动透明政治、维护民主原则的重要一步。纵然这一变化的实施可能需要时间,但它无疑向全体公民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息:政治融资的透明度不仅是权利,更是每一个公民对民主的严格要求。在未来的日子里,印度人民不仅期待着完善的制度保障,更渴望以更清晰的视野去理解那些影响着他们生活的政治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