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印度实现了一个重要人口里程碑,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超越了长期位居第一的中国。自1950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着全球人口第一的地位,而印度的快速人口增长和中国人口的逐渐减缓最终导致了这一变化。印度和中国两国的人口动态变化不仅反映出各自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也为未来全球人口趋势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印度人口的增长和构成特点对其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全球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印度的人口已超过14亿,这个数字超过了整个欧洲大陆的总人口(约7.44亿)和美洲的总人口(约10.4亿)。尽管具体人口数据难以精准把握,因印度自2011年后未进行全国普查,但联合国的中等变异预测显示,印度人口将在本十年末突破15亿,并在2064年达到峰值约17亿。
相比之下,中国的人口已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这成为印度人口超越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印度的年轻人口占据了极大的比例,超过40%的人口年龄低于25岁,全球每五个25岁以下的年轻人中就有一个来自印度。印度的中位年龄为28岁,显著低于中国的39岁和美国的38岁,这预示着印度拥有庞大的劳动力潜力,同时也意味着其发展阶段与中国和美国显著不同。印度人口结构的年轻化将带动劳动力市场的扩张,但同时也对教育、就业及社会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尽管印度人口整体增长迅速,但各地区之间的人口增长与生育率存在巨大差异。印度的总生育率约为2.0,明显高于中国的1.2和美国的1.6,但相比过去几十年已经出现显著下降。
20世纪50年代,印度女性平均生育近6个孩子,1990年代初期仍接近3.4个,如今水平明显回落至替代水平左右。不同宗教群体的生育率也有收敛趋势,包括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和耆那教等主要宗教。以印度穆斯林为例,生育率已从1992年的4.4降至2019年的2.4,尽管仍为最高,但差距缩小明显。 城乡之间的生育率差距同样显著。农村女性平均生育2.1个孩子,城市女性则为1.6个,均较20年前大幅下降。不同邦的生育率差别巨大,诸如比哈尔邦和梅加拉亚邦生育率接近3,而锡金和果阿则不到1.3。
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程度和生活质量在区域人口差异中扮演关键角色。印度女性在城市生育的年龄普遍较晚,年长的教育程度和较高的财富水平与晚育相关,拥有12年以上教育的女性,其首次生育中位年龄为24.9岁,而无教育的女性则仅为19.9岁。 印度存在的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长久受到关注。过去由于70年代以来的产前性别选择性流产,造成男婴比例显著高于女婴。2011年的人口普查显示,每100个女孩对应约111个男孩。近十年,这一比例有所回归,2019-2021年调查数据显示,男婴与女婴的比例已降至108:100。
这反映出性别比例失衡的改善,并且不同宗教群体间的差异逐渐缩小。性别比失衡的缓解不仅彰显社会观念的进步,也有助于缓解因性别比例悬殊带来的潜在社会问题。 婴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公共卫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印度在过去三十年间成功将婴儿死亡率降低了近70%,从1990年的每千活产89例下降至2020年的27例。尽管取得巨大进步,印度的婴儿死亡率仍高于邻近国家如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斯里兰卡,且远高于中国和美国。降低婴儿死亡率的挑战涉及提高医疗卫生设施、普及卫生教育以及改善女性和儿童的生活条件。
印度的人口流动呈现净迁出状态。2021年,印度因迁移导致的人口净减少约30万。联合国预测,印度至2100年仍将保持负净迁移。尽管如此,历史上印度也曾出现人口净流入的时期,2016年因罗兴亚难民的庇护需求,印度人口出现了短暂净增长。这些迁移动态反映了印度作为南亚区域重要人口中心的特殊地位,也指出了政策调整及社会包容对稳定人口流动的关键性。 印度人口增长和结构变化对国家经济发展提出重大挑战也带来机遇。
庞大的年轻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潜在推动力,但需要通过教育培训和就业机会转化为生产力。性别比例的改善、婴儿死亡率的降低以及生育率的下降都是积极信号,显示印度正逐步迈向人口转型。与此同时,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和社会基础设施缺陷依然制约着全面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视野下,印度人口结构的年轻化和增长趋势将深刻影响全球人口格局。随着中国人口进入下降阶段,印度将成为国际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市场的重要力量,对移民政策、国际贸易和地缘政治产生深远影响。此外,印度的健康、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需与人口规模匹配,以实现长期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综上,2023年印度成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标志着一个重要的人口时代节点。印度独特的人口结构、持续增长的规模及其分布特征将对21世纪的全球人口经济格局塑造起关键作用。未来几十年印度人口的发展趋势需持续关注,以指导政策制定、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社会公平。印度迈入这一新阶段,不仅是人口总量上的转变,更是全球人口故事中重要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