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类在线亚文化层出不穷,其中被称为“男性圈”(manosphere)的网络社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男性圈由一系列涵盖男性自我认同、性别角色、社会权利等议题的不同群体构成,包括“红丸”(Red Pill)、“黑丸”(Black Pill)、不情愿独身者(incels)以及“走自己的路男子”(MGTOW)等亚文化。这些群体的成员在网上发表观点,有些观点被外界视为带有强烈的厌女情绪,引发了关于其社会影响的激烈讨论和担忧。然而,近日英国通信管理局Ofcom委托的一项研究让人们重新审视了男性圈的风险与影响,社会对这一群体的潜在威胁或许被高估了。 该项研究通过深入访谈38名不同男性圈成员,尝试跟踪他们浏览和参与的网络内容,从较主流的公开内容创作者如乔·罗根,到封闭的小众社区如incel论坛,研究人员发现男性圈其实远非外界想象中的单一极端群体。大部分参与者表现出理性辨别信息的能力,对于极端的厌女内容往往持批判态度,能够选择性吸收符合自身价值观的观点。
这一发现挑战了社会对男性圈成员普遍负面和极端形象的假设。 研究中不少男性表达出强烈的公平与平等理念,尤其对认为男性在社会中遭遇的不公体现了较深的敏感。部分成员被吸引入男性圈,源于他们对传统性别角色和家庭结构的认同,也有对网络幽默感、开放讨论氛围的喜爱。令人意外的是,有些内容虽然涉及自我提升、男性成长等主题,看似中性,甚至积极,但被外界与极端厌女情绪混为一谈,导致误解加深。 然而研究亦指出,男性圈内部存在明显差异。诸如incel社区的内容最为极端,有些帖子甚至宣扬性暴力和自我厌弃倾向,表现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部分成员普遍社交孤立,沉浸于低落和绝望的氛围中,极易受极端思想影响。与之相比,其他亚文化如MGTOW则更多强调自主选择与远离恋爱关系,而非仇恨女性。研究中有成员表示,MGTOW是他们生活中应对挫折的一种方式,而非对女性的敌意。 此外,男性圈的影响力范围和潜在风险也因个体社会环境和心理状态而异。社会隔离程度高、易受影响的年轻男性更有可能深入极端社区,从而被极端观念所同化。相比之下,更有社会支持、理性思辨能力强的男性往往能保持距离和清醒认识。
Ofcom的报告强调,社会需要关注的是如何为这些易感群体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帮助和社会支持,而非一味将整个男性圈妖魔化。 同时,媒体对男性圈的报道也存在夸大和误解。部分报道将男性圈视为一个统一的阴谋组织,对其内部差异缺乏了解,忽略了其中许多成员的理性和积极探索自我认同的努力。而这种简单化的标签化,不仅误导公众,也阻碍了有效的干预和理解。 Andrew Tate作为男性圈中的知名具争议人物,其内容常常被视为代表该群体的极端立场,但研究显示大多数接受者并不认同其最极端的厌女观点,有人将观看他的内容视为“娱乐”,类似观赏恐怖电影,既非完全赞同,也非盲目模仿。 当然,社会对女性安全的关注依然是不可忽视的现实。
英国警察数据显示针对女性的暴力犯罪呈上升趋势,男性圈内部分极端言论可能助长了厌女氛围,具有潜在的危险性。但是,Ofcom的研究提醒我们,广泛的社会舆论应该更准确地分辨男性圈中的不同声音和层级,避免以偏概全的恐慌心理,将大多数理性成员与极端群体混为一谈。 对于治理网络内容与舆论环境,研究提示需要灵活且精准的策略。对极端内容应严格监管和限制,防止传播和激化暴力倾向。同时,强化社会心理支持服务,帮助弱势群体应对孤立和负面情绪,减少他们陷入极端社区的风险。对男性群体的健康成长和性别角色认知,应鼓励理性多元的讨论空间,让他们能够就自身困惑和挑战进行正向表达和社会互助。
综上所述,男性圈作为复杂多元的网络亚文化景观,既包含潜在的风险,也包含不少理性的自我探索与价值追求。社会不能简单贴标签,将其一概而论。理解其内部结构和成员动机,有助于制定更科学、更有同理心的社交干预政策。未来社会应更加细致地关注男性生活体验、心理健康和性别平等的综合发展,促使网络环境向更加包容和安全的方向演进。男性圈的问题同时反映出现代社会性别关系的深层矛盾和挑战,需要多方合作和长远视角共同应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极端毒性内容的影响,保护个体和社会的整体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