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海军的维权行动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价值高达130亿美元的最新核动力航母USS Gerald R. Ford(福特号)出现基础设备维修困境之后。福特号作为美国最大、最昂贵的航母,承载着超过4500名船员,承担着每天15300份餐食的供应任务,但令人诧异的是,该航母的八台烤箱中竟有六台因合同限制而无法由船员自行维修,导致船员被迫“半饥”状态,这一事件凸显出现行维修合同中的障碍及维护体系的弊端。美国海军秘书约翰·菲兰(John Phelan)在向参议院武装委员会作证时明确表示,军方迫切需要“维修权”,必须重新设计合同条款,确保知识产权不会阻碍军方维修关键设备。菲兰指出,军方维护人员具备丰富的技能和能力,完全可以自行修理设备,合同中将修理权限锁定为供应商专有是成本的推高器且严重拖慢设备恢复速度。根据美国政府问责局报告,武器系统生命周期中约70%的费用来自运维支持,因此如何优化维修模式、提升效率不仅关乎费用节省,更直接影响军事行动的持续能力。USS Gerald R. Ford除了烤箱问题外,其武器升降梯也经历了漫长的维修考验。
这些将炸弹从储藏区转移到飞行甲板的关键设备在交付后整整花了四年时间才完全正常运作,间接延缓了航母首次正式部署计划。菲兰无奈地指出,当前流程是必须依赖外部专家团队上门诊断和维修,效率极其低下,他强调“我们船员应该能够自己修理设备,不应该受制于厂商。”值得注意的是,陆军同样面临类似挑战。在国防部长的推动下,陆军积极增加合同中的“维修权”条款,确保今后不再签署限制维修权限的协议,并努力争取既往合同中获得相同权利。陆军部长丹尼尔·德里斯科尔(Daniel Driscoll)公开表态,维修权已成为军方采购策略的核心,无论是未来签约还是对过去设备的维护,他们都将坚决维护维修自主权。早在去年,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提出《军人维修权法案》,倡导军人有权修理使用的装备,目前该法案正在国会审议阶段,显示政府决心快速改革相关政策。
民间维护业界领袖如iFixit首席执行官凯尔·韦恩斯高度评价军方的这一举措,强调普通士兵完全有能力修理设备,从简单的烤箱到复杂的雷达电子设备,维修权的普及将带来彻底变革。他认为关键是提供详尽的维修文档、零件三维建模及生产数据,才能实现现场快速制造替换部件,切实保障战时维修需求。海军和陆军的联合推动表明,军事领域的维修权革命正逐渐迈向全面落地。其影响不仅限于军方装备,未来有望引导民用领域装备维修权更广泛的普及。现阶段,多个州如加利福尼亚、纽约、麻萨诸塞等已出台民用维修权立法,抵制产业厂商试图通过保密或专利限制消费者自修权利的趋势。此外,联邦贸易委员会对大型制造商如约翰迪尔陷入垄断维修市场的诉讼,也显示出对维修权的愈发重视。
美国军方的推动有望成为联邦层面立法和产业规则调整的风向标。军事胜负往往取决于后勤支持和设备的持续可靠性,长期依赖厂商限制导致维修延误,成本增加及作战能力削弱显然难以接受。赋予军人自主维修权,有助于提升战备状态,降低对外部供应链依赖,增强设备适应能力和使用寿命。现代战场环境瞬息万变,快速修复损坏装备成为决胜关键,制度改革紧随技术进步刻不容缓。军方维修权实现后,需同步建立相关培训体系,确保维修人员掌握充足技能;与此同时,合同条款中也应明确数据和工具的共享机制,保障维修流程规范透明。此外,信息安全和关键技术保护仍是重要考量,如何平衡开放维修权与核心机密保护,仍需法律和技术层面细致规划。
可预见的是,随着军方维护权限的释放,装备维修和保养的整体效能将显著提升,军队战备状态更加稳固可靠。此次USS Gerald R. Ford的“烤箱事件”虽小,却揭示了大型军用装备采购与维护体系中的结构性问题。美国海军和陆军的联合表态以及政策推动,预示着维修权改革进入快车道。未来,更多军事装备与合同可能将采用开放维修条款,促进自主维护能力,加强装备寿命管理,并推动国防工业体系更加开放、透明的业务模式。维修权不仅关乎成本控制,更是军队装备现代化、后勤保障提升的关键环节。随着全球安全形势日益复杂,确保武器系统及辅助设备的即时可用性、灵活维护能力,将直接决定战争胜负与军队持续作战能力。
美国军方正在通过推进维修权政策,为全球军事装备维护改革树立典范,同时也为普通消费者和工业市场带来积极示范,彰显出维权、效率与安全协调发展的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