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依赖各种AI工具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然而,最新的科学研究显示,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对我们的认知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多个独立研究表明,频繁使用人工智能,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LLM)如ChatGPT,可能导致人们获得的知识变得更加浅显,思考过程变得被动,从而削弱了深度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一发现引发了公众和学术界对于人工智能究竟是助力还是阻碍人类智能发展的激烈讨论。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涵盖了4500多名参与者,分析了使用AI聊天机器人和传统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所带来的认知差异。结果显示,使用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的用户在对某一话题进行深入了解时表现出较浅的知识掌握水平。
研究中特别指出,用户被提供的是信息的综合总结,而非多条独立信息源链接,这种“摘要式”处理方式使得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被动。相比之下,使用传统搜索引擎的人需主动筛选、比较、整合来自不同网页的信息,加深了他们对主题的理解和记忆。因此,AI工具的便利反而可能抑制了人们主动探索和批判思考的冲动。该研究通过让参与者研究如何开始蔬菜园艺的主题发现,使用聊天机器人的群体所提供的建议更为简单、原创性和实用性较低,这也反映出认知的深度和质量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者形象地比喻,这种现象类似于直接被告知数学题的答案,而非自己推导并解决难题。与此相呼应的是麻省理工学院近期发布的另一项研究,利用脑电图技术观察大学生在使用AI学习和传统方法学习时的大脑活动情况。
结果显示,频繁使用AI的学生在认知活动层面显示出较低的脑电活动强度。研究者将这一现象称为“认知负债”,暗示机器辅助的学习可能让大脑的活跃程度降低,削弱大脑应对复杂任务的机制。尽管该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小且尚未经同行评审,受到部分AI支持者的质疑,但其提出的观点不可忽视,即机器辅助可能降低人类主动思考和努力的动力。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减少认知负担并不一定直接等同于变“愚蠢”。例如熟练的钢琴家在演奏时脑电活动强度远低于初学者,意味着效率提升。但无论如何,如果用户因此丧失了动手探索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无疑是在削弱自身的认知能力。
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在于科技便利的双刃剑特性。虽然AI确实能大幅提升信息获取效率,节省时间和精力,但如果完全依赖这些工具代替自身思考,则可能导致“知识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幻象,表面效率提升掩盖了认知能力的退化。而这种认知能力的退化,长远来看,或将影响创新力、判断力以及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互联网带来的类似问题早已有迹象,比如智能手机和地图应用的普及让人们记忆地理路径和空间关系的能力大幅下降。现在,人工智能更进一步,将复杂的信息整合和分析工作替代了人脑的一部分功能。教育领域尤其面临严峻挑战。
AI生成文字的能力使得学生在写作、研究、作业中抄袭和依赖他人成果比以往更为容易,这不仅破坏了学术诚信,更严重影响了学生自身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许多校园出现借助AI作弊的现象,这使得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必须重新审视如何引导学生健康利用AI工具,同时保持必要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人工智能本身并非认知下滑的罪魁祸首,而是用户如何使用AI的问题。合理利用AI可以帮助人们节省重复和机械性的劳动,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创造性和复杂性更高的任务中。问题在于,缺乏自律和科学的引导下,许多人过度依赖AI“速成”知识,忽视了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未来社会对个体核心竞争力的需求,只会更注重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和元认知能力,这些是人工智能短期无法完全替代的优势。
有鉴于此,教育和社会应当加大力度推广AI素养教育,帮助公众理解AI优劣势,掌握科学合理的使用方法。同时,创新学习方式,强调动手实践、批判性分析和问题解决,避免人与技术的关系变成简单的依赖和被动。总结来说,人工智能技术在带来前所未有便利的同时,也对人类的认知结构提出了深刻考验。多项研究提醒我们警惕潜在的智能退化趋势,倡导理性、主动、平衡地利用AI工具,才能真正实现科技推动人类智力的提升而非削弱。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聪明机器催生笨人”的尴尬境地,迈向人与人工智能和谐共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