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業歷史中,有一個故事極具傳奇色彩,關乎一張由美國航空在1980年代推出的終身無限頭等艙通行證,和一位名叫史蒂文·羅斯坦(Steven Rothstein)的投資銀行家,如何透過這張通行證讓美國航空蒙受超過2100萬英鎊(約合2700萬美元)的損失。這個故事不僅顛覆了航空公司對於優惠計劃的預期,更反映出商業契約中的灰色地帶及當年的航空業運作方式。在當今網絡預訂普及的時代,這段經歷更顯得不可思議。美國航空在1981年面臨財務困境,高燃油價格和苦於航空市場自由化帶來的激烈競爭,使得這家德州堡壘市(Fort Worth)總部的大型航空公司急需資金注入。當時,他們推出了一項名為AAirpass的專案,允許消費者支付高達25萬美元的終身費用,換取無限量的頭等艙機票。這個價格放到今天,折算下來約合75萬美元。
當時此舉希望成為公司度過財務危機的一劑強心針。頭等艙無限飛行權限確實吸引了不少頂級旅客,其中包括羅斯坦,一位富有的芝加哥投資銀行家。1987年,37歲的他決定買下這張通行證,認為自己因常常出差的商務需求,這筆投資十分划算。他甚至在兩年後花了額外15萬美元買了一張伴侶通行證,讓同行者同享頭等艙待遇。更令人驚異的是,羅斯坦利用這張通行證在隨後的二十年內搭乘超過1萬次頭等艙航班,累積了超過三千萬英里的飛行距離,光是芝加哥至紐約,他就往返超過一千次,而飛往倫敦、舊金山、巴黎、東京等全球熱門目的地的航班也數以百計。數量多到令人難以置信。
這種使用頻率遠遠超出航空公司最初預期,事實上平均每年搭乘航班高達476次,幾乎是每天一班,造就了極高的成本壓力。美國航空高管最初對這種廣泛利用表示歡迎,甚至曾由當時CEO鮑勃·克蘭代爾(Bob Crandall)給羅斯坦寫信表示感謝與支持,確保航空公司將永遠尊重這個協議。殊不知,到了2008年,美國航空對情況的認識開始轉向嚴峻。羅斯坦經常使用假名預訂多次相鄰的座位,目的在於確保自己有額外的空間享受頭等艙的隱私及舒適。更有甚者,他有時會預訂兩個以上的座位,其中多數班機他本人從未搭乘,造成大量空座浪費。航空公司後續調查發現,在2005年至2008年間,他約有百分之八十四的訂位為取消或未登機狀況。
此外,航空公司也指控他以虛假旅客名義為其他人預訂座位,並有出售伴隨票給第三方的情況,違反了通行證使用規定。美國航空於2008年12月在芝加哥奧黑爾機場正式終止了羅斯坦的AAirpass,並隨後向法院提起訴訟,指控他涉嫌欺詐行為並要求賠償。然而,羅斯坦反訴航空公司違反合約,認為自己遵守了唯一被告知的規則「不得將通行證轉讓」,而多數疑慮一直未被官方提醒或規範。他還描述因個人家庭悲劇,包括兒子不幸早逝,他常因孤獨而致電美國航空客服,甚至多次無意義地預訂航班,這成為當時法院聽證中的重要情節。雙方訴訟糾纏不清,耗時超過一年,加上2000年代末美國航空正陷入破產保護程序,訴訟進程時好時壞。最終在2012年雙方達成秘密和解,終結長達多年的官司。
然而,這不是終止AAirpass計劃的個案。另一持證者雅克·弗魯姆(Jacques E. Vroom Jr)同樣利用終身通行證飛行近三千八百萬英里。雖然他用其中的飛行里程幫助需助人士並慷慨贈送,但最終仍遭美國航空以違反規則為由撤銷通行證,同樣捲入長期法律爭執。這些事例讓航空業界警覺於類似無限飛行權利的高風險。美國航空後來於1994年停止銷售無限頭等艙通行證,而在2004年嘗試以驚人天價再度推出,單人通行證價格高達300萬美元,另有200萬美元的伴侶通行證,惟未有銷售成功。這個事件反映出企業在產品設計上必須仔細衡量商業計劃的可持續性和濫用風險。
由於當時無線網絡及個人身份識別系統尚未普及,客戶透過專線電話預訂機票,全由信任機構審核,缺乏實質的驗證流程,也使羅斯坦等持票者得以自由操作。今天,航空公司在銷售高端產品和會員方案時,大多引入強化的身份認證、限制轉讓和監控機制,避免類似損失再次發生。此外,本案也提供了關於合同條款詮釋和雙方權利義務的法律思考,尤其是當初接受合約一方未能預見未來濫用情況,而後期嘗試收緊規範卻面臨法律挑戰。迄今,該案成為航空業教科書中的經典案例之一,提醒企業謹慎設計「終身權利類」服務,並務必準備完善的監督和法律保障措施。羅斯坦的故事也讓人關注飛行員頻繁長期旅途帶來的個人健康風險,如暴露於高層大氣輻射等問題,這對於長時間頻繁航空旅行者是一項潛在隱憂。綜觀整個事件,美國航空因AAirpass計劃吸引了當時急需資金的注入,然而隨後無法預見的旅客行為和時代環境變化,最終讓公司付出慘重代價。
這不僅是一個關於商業智慧的挑戰,更是關於人性、合同法律與技術演進交織出的複雜故事。隨著時代推移,航空產業不斷進化,從這段歷史中汲取教訓,期待未來能在保障消費者權益與公司利潤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避免類似的巨額損失再度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