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全自动驾驶技术成为了汽车行业的焦点。特斯拉作为电动车及自动驾驶领域的先锋,长期以来承诺其生产的车辆配备了实现完全无人驾驶所需的硬件,并通过软件升级向客户提供全自动驾驶功能。然而,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滞后和实际表现的差异,特斯拉在全自动驾驶功能上遭遇了严重的信任危机。2025年,一名华盛顿州的特斯拉车主通过仲裁成功获得了超过一万美元的全自动驾驶退款,成为了这一风波中的标志性案例,揭露了特斯拉与用户之间的矛盾与产业发展难题。 特斯拉自2016年以来向所有新车承诺配备了支持无人驾驶的硬件,并通过全自动驾驶(Full Self-Driving,简称FSD)软件包向用户销售升级服务。FSD软件包定价从最初的大约八千美元攀升至一万五千美元不等,承载了消费者对于未来无人驾驶的期待。
然而,距离初次销售至今近十年,特斯拉尚未交付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无人驾驶能力。与最初的承诺相反,车辆不仅需要驾驶员随时监控,还频繁依赖手动干预。此状况随着硬件更新需求的增加更加复杂,原本配备第二代计算机(HW2及HW2.5)的车辆都需要更换升级到第三代计算机(HW3),而2025年初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承认即使是HW3也无法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暗示未来将继续展开硬件改造计划。 此次核心案例的主人公马克·多宾(Marc Dobin)购买的是2021年款的特斯拉Model Y。他和妻子已经是特斯拉的老客户。面对妻子逐渐衰退的行动能力,FSD包的承诺曾被看作是一线希望,可以借助无人驾驶减轻生活压力并保持独立。
他们支付了额外一万美元购买FSD,希望能实现车辆在无人监督情况下的自动驾驶。但实际使用过程中,多宾夫妇很快发现软件体验与销售宣传大相径庭。特斯拉引入了所谓的“安全评分”系统限制Beta版功能的使用权限,这一政策未在合同中明确告知,使得多宾一家无法正常开启FSD功能。同时,系统依旧需要驾驶者随时监控驾驶状态,与无人驾驶的承诺明显不符。 受限于特斯拉销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消费者若对FSD功能提出异议,往往无法直接诉诸法院,只能走仲裁程序。作为经验丰富的律师,多宾毅然决然地发起仲裁诉讼,历时近一年终于促使案件开庭。
庭审过程中,特斯拉仅派出了一名服务技术人员赴会,并未能提供针对车辆设备及功能的详细解答,甚至连所装载FSD系统的具体版本及功能细节均不了解,这种准备不足显著削弱了特斯拉的案件说服力。面对多宾律师的质询,技术证人显得被动无助,特斯拉内部律师也未能有效援助。最终仲裁员认为FSD功能并未达到合同承诺的“功能性”和“可用性”,做出了支持多宾方的裁定,要求特斯拉退还10,000美元购FSD款项并承担近8,000美元的仲裁费用。 这一裁决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它不仅是消费者在自动驾驶领域针对制造商技术和宣传不符的开创性胜利,也凸显了特斯拉面临的重大责任和挑战。首先,特斯拉必须面对庞大的硬件升级和软件完善的压力,数百万辆装配旧版本计算机的汽车需要更换硬件,这是巨额且复杂的任务。
其次,部分客户对特斯拉未能兑现无人驾驶承诺的失望可能导致品牌形象受损,进一步减少市场信任度。 另一方面,这件事也暴露了合同层面的问题,特斯拉将消费者置于仲裁程序中限制诉讼权利,难以开展集体诉讼,这使得普通消费者维权成本高昂、效果有限,多宾此类案例较为罕见。仲裁决定虽不具备普适判例效力,但为后来者提供了成功路径的参考,特别是针对“安全评分”这一销售前未明确的限制措施存在法律争议。多宾本人对时间投入巨大,且只能靠自身专业能力支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普通车主面对复杂纠纷的无力。 技术层面,特斯拉当前只能实现约500英里之间发生一次关键自动驾驶中断的成绩,远未达到完全自动驾驶应有的稳健性要求。HW4硬件虽开始装配到部分车型,但技术成熟度及软件算法依旧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即使特斯拉未来发布更先进的硬件和软件,也需面对如何补偿早期消费者及如何确保系统安全可靠的双重挑战。对于整个自动驾驶行业而言,监管政策、技术标准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完善均处于快速调整阶段,这起案例提醒行业未来需要加倍注重透明度和实用性,避免陷入类似信任危机。 综上所述,特斯拉全自动驾驶退款案是当前智能汽车技术与消费者权益交织的缩影,显示出在技术尚未成熟时,企业承诺与现实使用之间的巨大鸿沟。消费者对未来智能驾驶的美好期待亟需技术和服务同步兑现,特斯拉的经历既是警示,也推动了行业更加规范和负责任的发展方向。未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不断进步,如何公平合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保证车主权益与公司持续创新成为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