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sky作为一款基于开放协议AT Proto的新兴社交平台,近年来迅速成长为社交媒体领域备受关注的创新力量。然而,伴随其用户基数的增长,围绕Bluesky的争议和质疑也日益升温,诸如用户增长停滞、内容氛围倾向左翼、社区包容性不足等批评不断涌现。这些声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对Bluesky品牌定位的误解和偏见,忽视了其作为开放协议生态系统核心的更深层价值。首先,需要澄清的是,Bluesky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社交应用,而是一个基于AT协议构建的开放社交生态平台。Bluesky团队推出的官方应用只是这个更广泛网络的入口之一。通过AT协议,第三方开发者能够创建各种面向不同用户群体和兴趣领域的社交应用。
正因如此,用户并非只能被动接受某一款应用的内容氛围或栏目设置,而是可以自由选择甚至自定义适合自己的信息流和社交空间。这种技术与设计理念的开放性,意味着Bluesky生态具备远超过当前应用层面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Blacksky和Gander Social为例,这两个基于AT协议的应用便分别聚焦于黑人成员和加拿大社交圈,显示出Bluesky协议的实际应用潜力和分众市场价值。此外还有像Graze和Surf这样的定制信息流工具,用户可以在其中组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主题,甚至摒弃某些令其困扰的新闻类别,例如政治话题。这样的灵活平台设计不仅体现了用户体验的个性化要求,也为社交网络生态带来创新的发展路径。然而,舆论往往将Bluesky与单一的官方社区等同起来,忽视了其背后的技术特点和生态理念。
这种刻板印象部分源于其早期用户结构和增长背景。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后,部分因不满Twitter(现X)新东家埃隆·马斯克管理策略和政治倾向变动导致用户流失,转投Bluesky平台。从2024年9月9百万用户到11月达到将近两千万,再到近期的三千六百万注册用户,Bluesky经历了高速成长期。但这批早期用户的政治倾向和表达习惯也塑造了Bluesky特有的网络语境。伴随部分意见领袖如奥巴马和希拉里·克林顿加入,Bluesky社区逐步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左翼和自由派色彩。这种生态现象在任何社交网络中都可能出现,但Bluesky正被外界简单地等同为“左翼回音室”,未能看到其通过开放协议赋能多样化社交场景的潜力。
对于投资人马克·库班等人所提出的“平台回复氛围过于苛刻致使用户回流X”的批评,其实也反映出社交平台在内容生态管理与用户参与体验之间的微妙平衡。虽然用户之间的互动激烈甚至带有排他性,但如果相应机制设计得当,可以推动更高质量的社会话题讨论和言论真诚度。与此同时,像埃隆·马斯克和X新CEO琳达·雅卡里诺借机贬低Bluesky,宣称X依然是“真正的全球公园”,更凸显社交巨头之间围绕用户心理和品牌认知的竞争激烈。与X的市场争夺中,Bluesky若只停留在作为“反X”的形象,难免局限其发展视野和用户吸引力。事实上,Bluesky大力支持的开放协议思路顺应了未来互联网去中心化的潮流趋势。通过标准化的数据结构和开放接口,开发者社区得以创新社交内容形态和交互体验。
除了官方应用,已有包括照片分享、视频直播、博客写作、音乐播放和影视推荐等多款衍生应用诞生,丰富了整个平台的生态内涵。此外,工具类应用如Openvibe等也支持跨平台信息流混合,整合Threads、Mastodon、Nostr等多元开放社交数据,使用户真正享受跨网络的社交便利。面对社交媒体领域不断倾向封闭和垄断的现状,Bluesky的开放协议平台赋予用户更多选择权和创造权。这种生态形态有助于抵御极化和同质化的网络环境,为多元声音的表达创造空间。要实现这一理想,Bluesky团队及其社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外解读和品牌塑造,向公众清晰传达其技术优势和开放生态的广度,消除误解,实现从“左翼回音室”到跨界包容社交平台的跳跃。同时,任何社交平台的成功都离不开用户体验的不断完善和社区氛围的正向培育。
Bluesky此刻的挑战也是机遇,在技术与内容之间找准平衡,有效引导优质互动,才能真正构建不仅是技术先进,更适合多元人群长期使用的社交空间。综合来看,Bluesky面临的争议和批评在短期内不容忽视,但其核心价值和开放生态理念为社交媒体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降低对Bluesky的简化标签,拥抱其作为开放协议推动者的身份,有望激发更广泛的创新和社区建设。随着更多个性化应用和混合社交工具的出现,Bluesky及其AT Proto生态有潜力成为引领互联网去中心化社交新浪潮的重要力量。时代的选择不会只青睐单一视角,而是开放、多元和创新。Bluesky正站在这一历史机遇的风口,等待它的是一场从品牌重塑、技术优化到社区共建的长期考验和辉煌革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