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大型语言模型(LLM)的迅猛发展,公众对于其环境影响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尤其是关于人工智能用水量的统计数据,曾一度在媒体和社交网络广泛传播,称“写一封邮件消耗一瓶水”,这一说法引发了巨大争议和忧虑。然而,经过深入分析与事实验证,这一统计数字和相关报道被证明是严重误导甚至虚假的。本文旨在厘清相关误区,揭示人工智能和LLM实际的水资源消耗现状,并探讨这一误解对环境保护行动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一个基本事实:人工智能特别是LLMs本身并不直接消耗大量水资源。那些令人震惊的数据大多源于将电力生产中的水资源使用计算进了人工智能运算的总能耗之中。
换句话说,大部分水的消耗是电厂用于发电和冷却过程中的消耗,而不是人工智能系统或数据中心本身直接使用的水量。现有研究显示,查询和使用如ChatGPT这类模型所产生的电力消耗极其微小,甚至比日常使用的家用电器如烤面包机或灯泡所消耗的电力还少。水资源消耗的概念主要与发电设施的类型密切相关。例如,水电厂通过水流发电,导致水分蒸发和使用,而火力发电厂则需大量水冷却设备,这都是电力生产过程中与水资源消耗相关的部分。不同地区依赖不同类型的电力供应,因此数据中心所在地区的电力结构将对人工智能的间接水消耗产生较大影响。之前传播最广的“写一封邮件耗费一瓶水”说法背后的研究,基于多项极端甚至不现实的假设,比如每封邮件需要向AI发起多达十次甚至五十次查询,数据中心完全依赖发电厂的水资源并且能效未能提升等。
这些假设夸大了实际用水的数字,并没有反映用户真实的使用行为或者现代数据中心的高效运行状态。更重要的是,许多报道忽略了将水消耗归因于电力产生这一关键背景,导致公众混淆了因果关系,同时将责任错误地归咎于用户的使用行为,而非电力生产和数据中心管理。聚焦终端用户的行为往往忽视了真正环境负担的根源,即能源的来源、企业的运营效率以及数据中心的选址和管理。正确的环保策略应更多地集中在优化电力结构、推广绿色能源、提升数据中心的能效以及加强相关企业的环保责任监管。与此同时,媒体对于这一统计数字的报道往往更倾向于吸引眼球的标题和简单易懂的道德叙事,诸如“用户消费水资源”等内容更容易激发公众的关注和情绪反应,却掩盖了这一数据的真实科学依据和复杂背景。这样的炒作不仅误导公众,也可能导致错误的行动方向,资源投入被引导向不必要且效果有限的举措,而真正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则被忽视。
针对这一谎言传播的背后机制,也反映了当下媒体环境中对科技负面新闻的渴望和专家在注意力经济中的角色。研究人员和媒体均在争夺关注,夸大的警示虽然吸引视线,但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作为公众,我们需要培养对信息来源的批判思维,理性分析所谓权威数据背后的假设和逻辑,而非被耸人听闻的标题所迷惑。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领域的能耗和环境影响确实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大型模型的训练阶段比日常使用更耗能且更消耗资源,但即便如此,相关企业也在不断优化模型结构和数据中心设备,以降低碳足迹和水资源消耗。解决环保挑战的关键应聚焦于企业责任、能源结构优化和技术革新,而非恐慌性的消费者责任归咎。
未来,透明的数据发布、严格的环保监管和公众教育将是推动人工智能绿色发展的关键。公众应被鼓励理解复杂问题的本质,关注倡导真正有效的环保政策和科技创新。同时,媒体素养的提高能够帮助人们识别虚假或夸大的报道,从而减少错误信息的扩散和对环境治理的干扰。总的来说,人工智能在当前阶段并不直接消耗惊人的水资源,关于“写一封邮件用掉一瓶水”的说法仅为误导性宣传。我们应超越简单的恐慌叙事,科学理性地看待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合理分配注意力和行动资源,推动技术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这不仅是对技术未来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在建设可持续社会道路上的必经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