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环境的变化,美国对进口商品特别是来自亚洲的产品加征了关税,给许多跨国零售品牌带来了巨大挑战。作为德国知名运动品牌,彪马(Puma)在面对美国市场的关税政策时,选择提前大量进口货物以规避未来更高关税,但由此产生的库存过剩问题却成为了新的难题。 彪马的库存问题并非孤例,而是整个零售行业在应对复杂贸易形势中的缩影。疫情后消费市场的复苏尚不稳定,加之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消费者的需求减弱,品牌在维持货架供应和盈利之间陷入了两难境地。彪马在第二季度的财报中显示,公司库存同比增长了18.3%,达到21.51亿欧元,库存激增主要集中在北美市场,而北美市场的销售额却同比下降了9.1%。这种供大于求的局面迫使彪马不得不通过打折促销来清理积压的库存,以避免资金链压力进一步加剧。
这背后的直接原因,除了需求减弱之外,正是美方加征关税带来的成本上升压力。彪马财务主管马库斯·诺伊布兰德坦言,关税预计会使其年度毛利减少近8000万欧元,令公司把提高价格作为应对策略的一部分。然而,市场的实际反应却十分复杂。一方面是消费者因周期性通胀和生活成本上升而变得敏感,另一方面,过高的价格调整在需求疲软的大环境下也难以实现,导致品牌既要面对销售压力,又得承担库存积压带来的财务负担。 除了彪马,耐克(Nike)、露露柠檬(Lululemon)和On等运动品牌也纷纷表示价格上涨,试图将关税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但行业分析师普遍指出,消费者在经历过2020年疫情期间的财政激励和补贴后,目前的消费心理更加谨慎,价格敏感度提高。加上北美市场品牌竞争加剧,彪马在品牌影响力方面相对于行业巨头耐克处于相对劣势,也使得提价的空间受到限制。
从宏观层面来看,关税政策本意是保护本土制造业和就业,但对跨国零售商而言,成本的提升往往转嫁给消费者,导致零售价格上涨,消费者购物意愿受抑制,连锁反应可能影响整个市场生态。尤其在关键的返校季和假日购物季,为了保证货架产品充足,零售商不得不提前备货,而对未来市场需求的预判失误则会引发库存压力积累。彪马的战略选择是减少未来订单数量,试图通过匹配市场需求来缓解库存压力,但这反映了对未来市场走弱的谨慎态度。 专家分析指出,这种“先囤货后降价”的现象是短期内应对关税冲击的战术选择,但长远来看,零售商需要建立更加灵活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以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加之数字化销售渠道的拓展,线上与线下的有效结合将成为缓解库存风险的新思路。同时,品牌需通过创新设计和市场营销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消费者忠诚度,以缓冲价格调整带来的销售波动。
此外,政府层面如何调整贸易政策,平衡保护国内产业与推动自由贸易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零售业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过度依赖关税作为贸易工具,可能导致供应链断裂、成本上升,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和整体经济增长。零售商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需要通过多元化采购和区域布局,减少依赖单一市场,增强抗风险能力。 总体来看,彪马库存问题反映了当前国际贸易环境的复杂性和零售行业面临的多重挑战。未来,如何在保证供应充足的前提下避免库存积压,合理应对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将成为品牌和零售商共同关注的焦点。通过供应链优化、价格策略调整和创新驱动,零售企业有望在波动的市场环境中寻找新的增长机遇,提升整体竞争力。
与此同时,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也要求企业更加关注市场细分和个性化需求,以增强市场适应性和品牌吸引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保护主义抬头并存的大背景下,彪马及其他零售品牌的经验为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如何在不确定性中保持灵活的经营策略,将决定未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对关税引发的多重困境,零售商的应对能力和创新水平成为了决定性因素,亦反映出全球贸易格局调整对商业模式带来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