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美國正面臨如何有效監管AI的重大挑戰。近期由前總統唐納德·川普推動的一項綜合性立法提案——被稱為「大美好法案」的法案中,內含一項引發熱議的條款,將在法案生效後的十年內禁止各州制定或執行任何旨在監管人工智慧系統的法律或規定。此舉或將從根本上改變美國科技治理的格局,在聯邦層面尚未形成明確統一規範的情況下,卻直接封殺了地方的立法空間,激起了各方激烈辯論。 該條款明確寫道,任何州或其政治分支機構不得在法案實施後的十年內執行與人工智慧模型、系統或自動決策系統相關的法律或規定。這一全面的聯邦優先權在阻止來自下層政府的多元嘗試的同時,也試圖為企業和開發者打造一個更加統一且可預期的監管環境。 目前,美國聯邦政府尚未出台完整的AI監管框架,這使得超過45個州及其他轄區在2024年積極推動各種AI立法,試圖填補監管缺口。
部分州如猶他州、馬里蘭州和佛羅里達州已經通過了規模宏大的AI監督措施,涵蓋數據隱私、算法偏見和自動化決策透明度等多方面,試圖在新興技術應用中保障公民權益。然而,《大美好法案》中的十年禁令將迫使這些法律全部失效,新的相關法規也無法在州級誕生。 支持者主張,這種聯邦層面統一的監管將避免不同州制定迥異規則所帶來的混亂和合規負擔,尤其對於初創企業和大型科技公司而言,有助於集中資源投入創新與發展,避免因多地規範不一致而造成的法律阻力。另一方面,他們也注意到部分州可能利用AI監管條款進行意識形態控制,通過調整算法排序來影響公眾信息的流通,聯邦管控有助於減少此類過度干涉可能性,促進言論自由和算法中立。 然而,反對者對此持強烈保留態度,尤其是來自州政府官員、隱私權倡導者及部分國會議員。代表喬治亞州的瑪喬麗·泰勒·格林表示,自己在投票支持該法案之前並未注意到禁令條款,認為這侵犯了州權,並警告在未來十年中無法對AI潛在風險進行及時管控,將給公眾安全和個人隱私帶來嚴重後果。
她強調,AI技術在未來十年或將突破當今想像,給予AI「自由馳騁」可能帶來政策盲點和監管漏洞。 隱私權倡導組織指出,若聯邦監管遲遲未形成或力度不夠,長時間凍結州級監管將使消費者在面對AI技術應用於治安、招聘、住房等重要領域時缺乏足夠保護。鑒於各州過去在保護個人數據和防止演算法歧視上的積極性,他們認為州政府擁有監督AI的權力是保障民主與公民自由的重要屏障。聯邦獨攬監管權可能導致責任不明確,削弱地方政府在保障隱私和公平方面的能力。 此外,言論自由在本案中也充滿複雜性。部分支持禁令者擔憂地方政府可能利用AI法規來限制不同政治觀點的算法展現,進一步加劇地區意識形態對立;但反對者則認為,沒有地方層面的鼓勵和監督,AI平台的算法可能在監管缺位的情況下不受限制地施加自身偏好,缺乏外部有效監控。
聯邦和州兩個層面的監管如何平衡,將直接影響技術應用下的公共討論空間和言論自由環境。 「大美好法案」除了AI相關條款外,還包含醫療保險、稅收和國家債務等多個敏感議題,因此達成共識困難。共和黨內部在是否通過該法案的過程中存在明顯分歧,尤其圍繞AI禁令的爭議更是突顯政策制定的複雜性。儘管如此,業界和立法者普遍認同,絕不能忽視AI技術飛速前進帶來的監管真空,遲緩的政策響應可能帶來不可預估的社會風險與經濟影響。 綜觀全局,美國此次提出的十年禁止州級AI規管的做法不僅是針對法律制度的重大變革,也是對科技治理及權力分配模式的深刻挑戰。它迫使社會重新審視在全球數字革命洪流中,如何在創新自由與監管安全之間找到動態平衡。
未來十年間,聯邦政府是否能及時推出合理且具前瞻性的AI法規,將決定這場監管賭局的勝負,也將對全球AI監管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目前,該法案尚待參議院審議,外界密切關注其走向與最終文本的調整。無論結果如何,這場圍繞AI監管權限的激烈角力,既映射出科技進步帶來的制度挑戰,也反映了民眾對個人權益和數字自由保障的強烈期待。未來如何確保AI技術健康發展,同時守護民主價值,將成為美國乃至全球政策制定者必須直面的核心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