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底,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宣布對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美國進口商品徵收新的關稅,稅率從10%至41%不等,引起全球投資界極大反響。此次關稅措施在短期內引發亞洲股市下跌,美國及歐洲期貨市場同樣呈現不穩定震盪,顯示全球資本市場正積極消化新的貿易政策風險。關稅的施行對各國經濟以及跨國企業供應鏈帶來的影響複雜,投資者的反應反映出市場對未來全球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 在具體的關稅分布上,印度對美出口商品將徵收25%的關稅,台灣則為20%,南非的關稅率達30%,而加拿大的關稅由原本的25%上升至35%。不同國家面對不同稅率的挑戰,各自的產業結構與貿易依賴度成為受影響程度的決定因素。以亞洲為例,多個國家整體依賴出口導向型經濟,若面臨關稅負擔加重,短期內可能會出現產能調整及成本結構重塑,進而影響到企業利潤與股價表現。
特別是涉及中國、印度、台灣及東南亞多國的製造業市場,正處於重新評估供應鏈風險的關鍵時刻。 東京瑞穗證券首席策略師大森翔輝指出,當美國政府提高或威脅提高關稅時,全球股市的波動性通常會先行上升,這主要反映投資者對全球貿易量減少的擔憂以及企業資本支出計劃的放緩。他解釋說,美國經濟目前表現出韌性,若經濟持續運行在潛力之上,利率中性水平可能會略升,推動短期債券收益率及美元走強。但從中長期來看,全面關稅政策可能對美元形成壓力,因為全球貿易疲軟將成為主要影響因素。 而牛津經濟研究院日本區首席經濟學家山口紀宏的觀察則側重於亞洲市場。他認為,多個亞洲國家,涵蓋印度、寮國、越南等,將面臨較高的美國關稅壓力,這尤其與中國企業在相關地域與俄羅斯的經濟合作背景有關。
日本企業的反應則進入從對政策不確定性的普遍擔憂,轉變為根據現有關稅水準制定更為穩健的商業計劃階段。市場將更多地關注個別產業及企業的具體受益和受損情況,而非持續關注關稅的邊際變化。此種態勢凸顯出不同產業的價格彈性及需求彈性將是決定成敗的重要因素。 在新加坡,VP銀行亞洲首席投資官托馬斯‧魯普則表達出對於當前關稅政策界線模糊的憂慮。他指出,儘管東盟主要製造國在19%-20%的稅率範圍內獲得相對穩定的條件,有助於限制區域內貿易套利的出現,但整體貿易環境仍籠罩著不明朗的陰影。魯普強調,貿易衝突中並不存在真正的贏家,即使某些國家能獲得較優待遇,整體負面影響不可避免,全球進入更高貿易壁壘的時代將對經濟增長構成阻礙。
關稅調整對企業的財務和營運策略提出了新挑戰。首先,成本壓力將推動部分企業不得不提高終端產品價格,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抑制消費需求。其次,對於依賴多國供應鏈的跨國企業來說,重新配置供應鏈以避開高關稅區域已成必須,這不僅涉及物流成本的增加,也增加了經營的不確定性。此外,關稅政策的不確定和政策變動的頻繁性,使得長期資本計劃和市場預期管理難度加大,資本市場對此反應敏感,波動性顯著攀升。 對投資者而言,多方面影響值得深入考量。短期內,隨著股市震盪,市場避險情緒上升,美元需求提升,資金流向美國國債等傳統避險資產增多。
外匯市場呈現美元走強,但如果關稅戰持續,對全球貿易及經濟增長的負面衝擊可能最終壓抑美元長期表現。股票市場中,行業分化加劇,受益於內需且具備價格轉嫁能力的公司相對受青睞,而受困於出口導向和成本壓力的企業則遭受拋售。此外,對於新興市場和貿易依賴度高的經濟體,資本外流風險加大,貨幣市場也面臨波動風險。投資策略以靈活應對不確定的外部環境,強調風險管理和行業輪動成為主流。 面向未來,全球經濟體和政策制定者需要在維護國內產業利益與保障全球貿易自由流動之間尋找平衡點。持續升高的關稅壁壘和貿易摩擦可能引發供應鏈重組新趨勢,帶動部分地區製造業回流或多元化布局,同時也可能促進新興科技及替代產業的發展。
企業需加強市場研判和數據分析能力,提升供應鏈韌性以應對地緣政治及經濟政策變動帶來的挑戰。投資者則應密切追蹤政策走向和市場動態,結合宏觀經濟指標與行業基本面調整配置,尋求平衡風險與收益的投資機會。 綜合而言,特朗普新的關稅政策引起市場瞬間反應的同時,也揭示出全球經濟環境中日益複雜的風險挑戰。資本市場展現的波動性反映了投資者對未來走勢的謹慎與不確定感。面對關稅衝擊與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企業和投資者均需靈活調整策略,積極求變以應對新常態下的市場格局。唯有在不斷變動的國際經濟舞台中保持前瞻洞察和調適能力,方能在激烈競爭中掌握先機,實現長期穩健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