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是英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字母,甚至仅次于空格键,其在欧洲多种语言中的出现频率也同样显著。然而,从早期打字机诞生以来,键盘设计的传统模式却是将两只拇指只用于按压空格键,这无疑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虽然空格键的大面积设计使得用户可以选择用左拇指或右拇指来操作,但实际上大部分用户仅习惯用其中一只拇指,进一步加剧了这一不平衡的指力使用。将“E”放在拇指键上,不仅可以有效地平衡双手的负载,同时也能够显著降低键位中的同指重复利用率,这对减少手指疲劳和提升打字效率意义非凡。拇指功能的扩展意味着键盘主键区内多了一个重要的“本行键”,这对于触摸盲打者来说是极其珍贵的“地产”。此外,这一创新也为多语言打字需求提供了便利,例如在法语中,带重音的“é”比许多辅音字母的使用频率还高,却很少被安排在主键区,只有少数布局如Bépo重视了这一设计。
将“E”放在拇指键可以帮助腾出更多本行位置,将这些高频、特殊字符置于更易触及之处。历史上带有字母拇指键的键盘极为罕见,直到1977年Maltron Mark II布局出现才首次公开推行具有实际字母输入功能的拇指键设计。不过,在打字领域之外,机器速记系统早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就已使用拇指输入元音字母的方法,凭借组合按键实现每分钟两百字以上的惊人速度。这样看来,拇指作为除空格外的字符输入工具,具备早期实践基础但在民用机械键盘中经历了路径依赖和硬件限制的阻碍。现今随着DIY人体工学机械键盘的崛起,更多有志之士开始探索诸如RSTHD、Malt++、ZenTron、Opuiany、FR-Godox以及TRIA等新型布局,其中均包含将“E”置于拇指键的设计理念。实践者普遍反馈,这种布局显著减轻了手指压力,不仅令打字时大指、小指、食指等多指配合更均衡,还能通过减少重复力量使用延缓疲劳的出现。
尽管如此,如何在保持常用功能键如回退键的同时,巧妙安置“E”字母的设计依然是复杂的挑战。一些用户曾尝试将右拇指键设置为双功能键,即轻按输出“E”,长按实现回退,但操作易产生误触,未能获得理想效果。正确安置“E”键的位置需兼顾拇指的运动习惯及原有键位的逻辑关系,一旦完成调整,经过短时间的练习,速度可迅速回升至接近或超过八十字每分钟。多位用户分享了从QWERTY、Dvorak甚至Colemak过渡到包含拇指“E”的新布局的体验过程。虽然初期打字难免会误触原“E”键位置,随着时间自然习惯取代旧路径,打字流畅度和速度的提升令人称赞。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键盘布局着重强调手指的滚动顺序及相邻手指交替发力,而拇指参与按键的加入,使得此种“滚动”方法发生调整甚至创新,不同布局对键盘物理结构的依赖程度也不尽相同。
Maltron布局利用了键帽的列差异以适配不同手指长度,Ortholinear(正列)键盘则呈现出另一种力量分布格局,诸如Atreus和Dactyl-Manuform的设计为此提供了更具适应性的硬件支持。总体来看,拇指“E”键的使用对指法平衡的贡献显著,尤其在多语言环境中,减少过载指头的出现并提升整体人体工学舒适度。部分用户认为,这样的布局甚至在减少重复词组输入时避免冲突,特别是含“E”的双字母组合,提升了打字效率并减低手部疲劳症状。其实习者分享的经历也表明,尽管一开始因为需要重新训练手指习惯存在一定的学习曲线,但经过数小时的适应,打字速度和准确度可达到甚至超过传统布局的水平。针对这类布局的普及障碍主要包括已有键盘和习惯的路径依赖,以及硬件支持的限制。近年来的DIY机械键盘和开源固件如QMK的兴起,降低了尝试这种创新键盘设计的门槛,更多人开始关注并尝试加入拇指“E”键的布局改造。
未来,随着硬件成本的降低及人体工学理念的进一步普及,可以预见更多人将打破常规布局的束缚,尝试利用拇指承担更多高频输入任务,从而实现更高效舒适的输入体验。结合速记、拼写习惯和语言特点,针对不同使用者量身定制“E”拇指键的键盘布局,势必成为人机交互设计新的发展方向。总而言之,将“E”字母放置于拇指键,不仅是提升单词输入效率的创新设计,更是对传统键盘人体工学的有力挑战。它打破了长久以来拇指仅负责空格的单一角色,为打字体验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均衡,使得打字过程更加舒适、高效。虽然这一理念尚未大规模流行,但无疑为未来键盘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