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伊努语是日本北海道及其周边地区原住民阿伊努族的传统语言,曾经拥有约一万五千名母语使用者。然而,随着19世纪末期日本对北海道的殖民统治加强,加之国家推行的同化政策,如在学校严禁使用阿伊努语,这种古老语言逐渐濒临灭绝。到了20世纪初,阿伊努语使用者数量骤减至仅几百人,语言与文化面临断层威胁。如今,阿伊努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极度濒危”的语言,母语者寥寥无几。 尽管遭遇沉重打击,阿伊努文化和语言正逐渐重现生机。2019年,日本政府首次正式认可阿伊努族为原住民,并推出一系列促进文化复兴的法律和政策。
此外,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为语言保存与复兴提供了新方式。研究人员与社区成员携手合作,利用人工智能将几十年间录制的阿伊努语录音转化成文字,进而通过语音合成技术恢复其发音与语调。这一过程既是科技的突破,更是文化自救的重要举措。 利用人工智能保存并复兴像阿伊努语这样的低资源语言面临巨大挑战。资源有限、数据稀缺、历史录音质量参差不齐,都使得基于传统自然语言处理方法的语音识别系统难以发挥作用。为此,科研团队开发了端到端的深度学习模型,该模型无需大量预编语言规则,可以直接从录音中学习语音和文字的对应关系,极大提升了阿伊努语语音识别的准确率。
当前系统对熟悉的说话者录音词汇识别率可达85%左右,音素识别准确率更高,达到95%,显示出人工智能在濒危语言保护领域的潜力。 然而,技术复兴之路并非没有争议。阿伊努社区内部对AI参与语言保存持审慎态度,担忧技术可能带来发音错误、文化误读甚至虚假信息的传播。传统语言学习重视口耳相传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而AI系统在缺乏丰富会话语料的情况下,难以做到地道和生动。对此,社区成员呼吁应重视本土知识行为者的参与,让技术辅助成为承载文化的工具,而非主导者。通过将录音、故事等口述文献与现代教学法相结合,阿伊努语的研习者既能理解语言的语境,也能避免误导与断章取义,确保文化传承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除了技术问题,阿伊努语的复兴还涉及社会与政治层面的复杂因素。长期以来,日本主流文化对阿伊努族的忽视甚至歧视,造成阿伊努群体在身份认同与文化表达上的困境。尽管近年情况有所改善,许多年轻阿伊努人仍感受到“说阿伊努语”带来的社会压力,甚至选择隐瞒自己的原住民身份。语言教育未能纳入正式学校体系,使得阿伊努文化缺乏广泛传播的渠道。放眼未来,语言复兴的成功不仅依赖于新科技,更需社会环境和政策支持,为阿伊努群体创造包容和尊重的氛围。 人工智能辅助各地濒危语言复兴的成功案例也为阿伊努项目提供了借鉴。
在西班牙,该国的加泰罗尼亚语和巴斯克语复兴运动,即由本地社区主导,借助机器翻译和语音识别技术有效推广本土语言。北欧的萨米语项目则强调社区主体地位,确保资金和决策权属于原住民族群。阿伊努语的保护者们正尝试从这些经验中学习,平衡技术进步与文化自决的关系。 令人欣慰的是,阿伊努年轻一代积极参与语言复兴,结合现代生活创造新的词汇,如用“imeru kampi”(雷击+信件)表示“电子邮件”,显示语言作为活态文化在不断变化与发展。正如阿伊努语教师芹泽健二所说,语言本身不会完全停留在历史那个阶段,随着时间流动,人类语言都在不断演变。借助人工智能等现代工具,阿伊努语有望焕发新的生命力,连结过去与未来。
然而,阿伊努语言复兴的道路依然漫长。技术工具需要在尊重和理解本地文化的基础上运行,避免造成知识产权和文化剥削。阿伊努社区期望不仅技术服务于他们,更能赋权于他们,让他们主导语言传承计划。日本社会也必须深化对原住民的理解和支持,推动教育体系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总的来说,人工智能为阿伊努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保护与传播机遇,为全球其他濒危语言复兴提供了宝贵经验。技术虽非万能,但若与社区共同参与、政策支持相结合,将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桥梁。
未来,借助AI与人类共同的努力,让日本曾试图抹杀的阿伊努语言,重新焕发光彩,世代传承,文化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