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中国工业企业的利润继续呈现下滑趋势,较上年同期下降4.3%,较5月份的9.1%降幅有所收窄,但整体仍表明工业经济面临较大压力。2025年上半年工业企业的利润累计下降1.8%,这一数据进一步反映出制造业由于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和市场需求不足而遭受的挑战。专家分析指出,当前中国工业利润的下降不仅是内部市场疲软的反映,更与国际形势及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密切相关。 中国经济在第二季度虽然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增速下滑幅度低于预期,有部分得益于对美国加征关税的适应和调整,但企业面对生产终端的价格战冲击愈发激烈。汽车和光伏行业等主要制造业领域的激烈竞争导致价格大幅下探,严重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对此,北京政府已经发出信号,将加强对相关行业价格竞争的监管力度,防止恶性价格战损害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国有企业在2025年上半年经历了7.6%的利润下降,这显示出传统大型国企正在承受较大经营压力。相比之下,私营企业实现了1.7%的利润增长,外资企业的利润增幅则为2.5%,这表明民营及外资企业在严峻环境中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灵活性。然而,整体供需矛盾和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仍限制了工业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 制造业的利润下滑与持续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下跌密切相关。六月,出厂价格出现近两年来最严重的通缩现象,反映出国内需求疲软和产能过剩问题仍未得到根本缓解。供大于求的状况使得企业不得不通过降价来推动销售,利率空间因而进一步被压缩。
面对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和持续的价格压力,中国政府提出了深化“统一全国市场”的战略,旨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内大循环,并推动工业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以增强经济韧性和竞争力。此外,通过政策推动的贸易置换和“以旧换新”等消费刺激措施,政府试图缓解企业的利润压力,刺激市场需求,特别是在汽车等行业中,预计这将帮助行业走出低迷期。 专家指出,目前的供给侧改革虽然在调控产能和规范市场秩序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要完全扭转通缩趋势和利润下滑,需要更为深入和全面的制度创新,以及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积极应对。就业压力和产业结构调整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政策制定的重要考量因素。 部分行业巨头已预告将出现历史性的季度亏损,例如广州汽车集团和江淮汽车集团,这进一步凸显了传统制造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困境。随着政府加强对价格战的监管,相关行业预计将迎来整合和产能压缩,以期恢复合理的盈利水平。
从长远来看,中国工业企业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推动技术进步和智能制造升级,以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优势。同时,拓宽内需市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也是未来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方向。 整体来看,虽然2025年上半年中国工业利润下滑的压力依然存在,但以政策支持为核心的多维度调整和改革有望为工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强化国内市场的统一和流通体系,提高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将是推动工业利润回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面对内外挑战,中国工业正积极寻求破局之道,期待在未来实现稳健复苏和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