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年中,美国加密货币市场经历了从高速发展到反复监管打压的巨大波动。尽管面对来自制度派强大阻力,尤其是以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Elizabeth Warren)为代表的势力,美国参议院最终还是通过了备受关注的稳定币法案——GENIUS法案。这一事件不仅是美国数字货币监管史上的重要节点,也揭示了传统权力机构在面对新兴金融技术时日益失去主导权的现实。 回顾2011年以来的加密环境,美国监管机构和立法者一直对加密货币保持高度警惕。2021年,参议员沃伦联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加里·根斯勒(Gary Gensler)发动了针对加密平台的严厉攻势,试图通过一连串诉讼和监管法规限制加密行业的发展。其中最具争议的莫过于基础设施投资与就业法案(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Jobs Act)中的“DeFi经纪人规则”,该规则要求链上节点和协议运营者必须收集每个钱包持有者的姓名和地址。
这一规定因其天文数字的合规难度,几乎被业界视为不可能实现的监管噩梦。 “DeFi经纪人规则”的成效堪忧。尽管其后庭范围有所缩减,仅限于“能够识别钱包持有者”的主体,但最终该条款因无法实际执行而搁浅。许多节点运营者为规避此政令,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搜集用户信息,甚至产生了专门的税务表格1099-DA,但该表格最终成为空白文书,未能落到实处。 然而,制度派精英并未因此放弃对加密币特别是稳定币监管的追求,反而将矛头指向了更加关键的GENIUS法案。该法案旨在为稳定币建立更加明确和合理的法律框架,巩固美元在全球数字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沃伦在国会内部为阻止该法案通过,提交了多达72项修正案,意图加大对稳定币的合规压力。 其中最具争议的一条修正案,要求稳定币发行机构必须对每笔下游非法交易进行持续监控和报告,责任无限期延续。表面上看,这似乎仅仅是操作复杂,但细细分析便显荒谬可笑——试想谁能承担起追踪货币所有未来非法用途的责任?这无异于要求美国财政部监控每一笔现金交易的非法行为,如毒品买卖等,这不仅不现实,也超出法律常理。 若参议员沃伦仅沿用《银行保密法》对第三方交易的传统识别要求,而非要求监控延展至所有后续使用,或许能够促成该法案得到双方更多支持。主流稳定币发行商如Tether和Circle均有能力满足合理的识别要求,且去年司法部确认俄罗斯国民利用Tether规避制裁一案,更加强了监管合理合规的必要性。 这一矛盾反映了监管者与新技术发展之间的博弈。
沃伦固然强调通过稳定币实施制裁的难度,但忽视了技术进步不可阻挡的趋势。与此同时,同为民主党的另一重量级议员克尔斯滕·吉利布兰德(Kirsten Gillibrand)则反对沃伦的过激修正案,旗帜鲜明支持美元稳定币的全球竞争力,认为这关乎美国美元霸权的维护。 在这场政策角力背后,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金融巨头正摩拳擦掌借此时机重整旗鼓。大型银行如美国银行近来宣布布局稳定币领域,紧随摩根大通和花旗银行的脚步。这些银行拥有庞大的合规团队,正是监管复杂性对小型数字货币企业形成的巨大壁垒,使得他们更容易利用规则优势占据市场。 有趣的是,沃伦本人历来以打击大银行为己任,然而在稳定币监管政策上,她的激进策略反而无意中为银行巨头提供了有力工具,削弱了加密行业的竞争力。
她的政策亦被外界视为将政治斗争与监管手段交织,未来若民主党掌权,相关案件、调查恐将成为常态。 尽管未能扼杀GENIUS法案,沃伦也取得了一定妥协成果。她的部分修正案旨在防范行政部门利用稳定币的腐败风险,结合中东的相关投资交易,为监管框架中增加了更多透明度和问责机制。此外,国会其他成员坚称现有伦理法律足以覆盖总统及副总统相关行为,拒绝了将其列入法案的提议。 这场稳定币立法的拉锯战充分暴露出制度派力量意图通过过度监管掌控加密行业的野心,也昭示着加密社区的崛起已不可逆转。制度派的阻击策略在公众和市场压力面前逐渐失效,而合理的立法与监管方案正为加密货币生态的成熟和规范发展铺设基础。
未来,稳定币作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的桥梁,将更加受到关注和监管,但如何在保护消费者和保障创新之间取得平衡,将是立法者和市场共同的挑战。美国GENIUS法案的通过,既是监管框架的一次创新尝试,也代表着加密货币政策制定进入新阶段。 总体来看,制度派未能阻挠稳定币法案通过,象征着美国乃至全球加密领域监管态度的转变。加密行业的从业者、投资者及政策制定者应密切关注法规变化,积极调整相应策略,以迎接数字资产时代更加透明、有序的未来。稳健且具前瞻性的政策有望推动加密货币技术广泛采用,促进金融系统的创新与普惠,助力全球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