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思罗机场,作为欧洲最大、全球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每天迎来数以十万计的旅客,为他们开启通往世界各地的旅程。这样一个繁忙且充满动感的环境,蕴藏着丰富的声音元素,从行李传送带的节奏声到登机口的广播提醒,无一不勾勒出机场独特的氛围。2025年夏天,格莱美提名音乐家兼多才多艺的制作人乔丹·拉凯(Jordan Rakei)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深入希思罗机场的各个角落,采集了超过五十种机场声音元素,创造了全球首个完全由机场声音组成的原创音乐作品——《Music for Heathrow》。这一作品不仅是对布赖恩·伊诺(Brian Eno)在1979年推出的开创性环境音乐专辑《Music for Airports》的致敬,同时也将机场声音艺术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乔丹·拉凯被誉为伦敦本土的音乐奇才,拥有歌手、制作人和多乐器演奏家多重身份。他曾获得格莱美提名,并成为阿比路录音室(Abbey Road Studios)史上首位驻场艺术家。
此次与希思罗机场的合作无疑为他的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灵感,他以声音采样的手法重塑了机场的日常节奏,将旅客的脚步声、行李打包的碰撞声、航班引擎的低沉轰鸣,乃至广播系统的“叮咚”提示融入音乐之中,打造出一张具有叙事感和沉浸感的音乐作品。作品共分为四段,分别对应旅客从报到、安检、候机到起飞的完整旅程。专辑中的打击乐由护照盖章声和行李撞击行李传送带的声音构成,水池旁的流水增添了环境氛围及ASMR效果,而飞机起飞时的引擎轰鸣则化身为合成器旋律,行李控制中心的警报声亦被柔软的合成器取代,赋予作品丰富的层次感与现代感。更具巧思的是,作品还借鉴了多部经典电影中拍摄于希思罗机场的经典场景声音,如《飞踢英伦》(Bend It Like Beckham)中乘客等待登机的脚步声、《真爱至上》(Love Actually)里安检扫描的哔哔声,及詹姆斯·邦德电影《择日再死》(Die Another Day)中跑道上飞行器引擎的轰鸣。正是这些细节让音乐更为贴近旅客的亲身经历,唤醒他们在机场的美好回忆与期待。随着2025年夏天被预测将迎来希思罗机场有史以来最繁忙的旅客流量,每天高达25万人次的出发人数,为机场营造出无与伦比的人流景象。
旅客们将前往超过230个全球目的地,其中如纽约、迪拜、巴巴多斯、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西班牙、意大利、希腊、斯洛文尼亚和佛罗里达等地尤为热门。乔丹·拉凯此次创作的音乐作品,无疑为数以万计的旅客带来了贴心的听觉陪伴,让他们在登机之前便能感受到旅行的兴奋与期待。希思罗机场服务部门主管李·博伊尔(Lee Boyle)也表示,这张以机场真实声音为素材的音乐专辑完美捕捉了夏日出发的激动心情,恰如其分地将机场旅程的各个环节通过音乐表现出来。随着乔丹·拉凯的加入,希思罗机场不仅展现了其作为世界顶尖航空枢纽的实力,也将艺术和科技融合,用创新方式提升旅客体验。除了《Music for Heathrow》之外,希思罗机场还安排了丰富的现场音乐表演活动,诸如The Cash Cows和Urban Cellist等艺术家将轮番登场,连续三个星期五为旅客带来现场音乐盛宴,进一步丰富旅途氛围。作为全球连接度最高的机场,希思罗机场肩负着连接全球的桥梁任务,其内部环境的优化和旅客满意度提升一直是关键所在。
此次通过结合环境音乐与当代创作力,不仅缓解了旅客的旅行压力,也为机场文化注入了活力。乔丹·拉凯坦言,旅行带来的既有紧张也有期待,利用机场的真实声音语汇创作音乐不仅是一种创新的艺术实践,更是一种传递情感和氛围的方式。他希望这张专辑能够引导听众们调节心情,感受旅途的愉悦与美好。音乐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具备独特的情感传达力,从而帮助旅客实现从焦虑到放松的心境转变,这正是希思罗机场致力于打造美好旅途体验的核心。此外,借助数字平台,乔丹·拉凯的《Music for Heathrow》也现已在Soundcloud上线,旅客及全球乐迷均可在线收听。这种跨界合作不仅推广了艺术阅读机场文化的新视角,也助力希思罗机场在数字时代塑造更为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品牌形象。
综上所述,乔丹·拉凯与希思罗机场携手打造的这张机场声音主题专辑,无疑是一次声音艺术与现代机场文化的完美融合。它不仅唤醒了旅客对机场日常声响的重新审视,也为全球机场体验树立了新的标杆。随着科技与艺术的不断融合,未来机场或将成为更多创新表达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让旅行不只是目的地的变换,更是一次感官与心灵的美妙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