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六月,美国的通胀率显示出明显的加速迹象。根据美国劳工部最新公布的数据,过去12个月中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了2.7%,创下自2021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一数值不仅意味着生活成本的提升,更引发社会各界对“关税冲击”是否正在全面显现的关注。过去几年,关税一直是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讨论的焦点,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时期推行的一系列进口关税措施,使得市场对通胀的预期发生了微妙变化。随着2025年多项关税调升和大规模关税政策的逐步实施,消费者支出结构和企业成本链条均经历明显影响,价格压力加大不可避免。 美国通胀加速的背后,是一系列综合因素的叠加效应。
住房、食品和燃油价格上涨是主要驱动力,同时,关税在消费品价格中的传导效应正逐渐显现。特定类别的商品价格涨幅尤为明显,如服装价格在六月上涨了0.4%,家具上涨了1%,视听设备和玩具的价格分别上涨1.1%和1.8%。这些涨幅的背后,是关税税率提高使进口成本上升,零售商将新增成本转嫁给终端消费者的趋势。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才刚刚是关税对整体物价体系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开端。特朗普政府自上任以来,多次提高进口关税,尽管部分关税政策暂时搁置或推迟,但现在10%的统一关税率已覆盖大多数进口商品。更重要的是,2025年7月初宣布的多项关税政策调整,计划将对加拿大的关税从25%提升至35%,并对墨西哥和欧盟商品征收高达30%的进口关税,这些措施预计将在8月开始生效,进一步推升物价水平。
经济学界普遍预期,随着库存中的低关税商品逐渐消化,企业必然面临更高的采购成本压力。许多商家通过提高终端售价来维持利润率,消费者为此承担的成本自然水涨船高。MIT高级研究员丹尼尔·霍恩昂指出,这是第一份明显显示关税冲击传导到关键品类的通胀报告,但未来几个月涨价趋势将更为显著。对消费者而言,许多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越来越频繁,已影响到家庭预算和日常生活。 当前美联储面临的挑战尤为复杂。一方面,联储的通胀目标为2%,希望保证物价稳定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关税引起的进口成本上升,极大增加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
首席全球策略师西玛·沙阿同时指出,若无关税因素的冲击,美国今年的通胀率可能已接近甚至达到2%的目标。相比于此前四年的通胀低迷,现阶段显然更难维持低通胀环境,货币政策调整的空间变得更加有限。 尽管关税引发物价上涨压力与日俱增,但短期内通胀水平尚未达到令人恐慌的高度。经济数据反映出2025年初至今,消费者价格整体涨幅保持温和,专业机构预测到年底通胀率会温和上涨至3%左右。这种相对稳定,部分缘于政府对某些最严厉关税措施的暂缓实施,以及供应链适应能力的提升。企业逐步调整采购和库存策略,有效缓解部分成本压力,减缓价格的急剧上涨速度。
然而,随着7月新一轮加税政策的逐步实施,预计关税导致的商品成本将进一步传导至市场。因此,未来几个月的通胀数据将变得尤为关键,将决定美联储是否需要采取更激进的货币政策应对措施。美联储目前保持联邦基金利率在4.25%至4.5%区间,已连续数月未作调整。根据市场预测,七月底的利率决议预计仍将维持现状,但九月至年底期间或将出现一次或两次降息。降息能够降低借贷成本,刺激经济增长,但也可能加剧通胀压力。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面对外界尤其是前总统特朗普的压力时,坚持保持决策独立性,表示将在观察关税对物价具体影响之后,再权衡货币政策方向。
此举体现出央行在平衡经济增长与通胀控制之间的审慎态度。当前的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央行的谨慎策略有助于避免市场波动过度。 从全球视角看,美国近期的关税升级也引发国际贸易环境紧张。加拿大、欧盟及墨西哥等主要贸易伙伴均对美国加税表示强烈反对,贸易摩擦持续增加,不仅影响相关行业的投资预期,也给全球供应链带来一定不确定性。国际市场的波动必然反映到国内消费者价格和企业成本,增加了通胀的复杂性。 未来通胀走势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一方面,疫情后全球供应链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物流成本、原材料价格等结构性因素仍在一定程度上推升物价。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以及政策调整带来的市场预期也会深刻影响价格动态。为应对潜在的长期通胀风险,美国政府和美联储需要协调贸易政策与货币政策,推动整体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六月以来的通胀加速很可能是“关税冲击”显现的开始。随着更多关税措施落地,未来物价上涨压力将进一步加重,直接影响消费者生活和企业成本结构。美联储的政策调整空间较为有限,短期内可能维持利率稳定,但随着数据更新,降息或已隐现。
企业和消费者均需关注宏观环境变化,合理调整预期和策略。如何在全球贸易格局变化中,平衡国家利益与经济稳定,将是未来数月乃至数年的重大课题。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理解关税政策对日常物价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应对生活成本的变化,做好个人及家庭的财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