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科技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25年7月26日,中国正式发布了一项全球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紧随美国政府公布类似计划之后。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进步,还展现了其在推动国际合作与制定技术规则上的野心和决心。 中国发布的新行动计划强调了多边合作的重要性,呼吁全球经济体围绕人工智能的发展与监管开展协作。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首次提出设立全球人工智能合作组织的建议,意在通过国际合作推动这一技术的健康有序发展。
此举显示中国愿意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建设,避免技术封闭和单边垄断,促进全球技术共享和安全。 对比之下,美国发布的人工智能战略则更侧重于保护国家利益与技术优势,强调减少人工智能模型中的“觉醒”偏见以及支持美国技术的国际推广。这不仅是技术竞争,更反映了中美两国在国际科技政策上的不同定位。美国显然希望通过构建自身技术联盟,遏制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快速崛起。而中国则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合作关系,力图构建包容性更强的全球人工智能生态。 这场新兴的科技竞赛不仅涉及技术实力的较量,更牵动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深远变化。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AI加”发展策略,意在将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医疗、教育、城市管理等多个产业,推动中国经济的智能升级。李强总理在会议上强调,中国愿意帮助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提升人工智能技术水平,以缩小数字鸿沟,实现技术普惠和共赢。 自2022年以来,美国对于先进半导体出口的限制,成为当前全球AI技术竞争的核心环节之一。通过限制中国获取用于人工智能训练的高性能芯片,美国试图遏制中国在尖端技术领域的进展。然而,中国并未因此止步,而是大力发展本土芯片产业,取得显著成果。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其多次访华中对中国自主研发的芯片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之为“强大”的竞争者。
尽管近期美国允许英伟达恢复向中国出口较低端的H20芯片,但技术封锁的背景仍然紧张复杂。 在此次人工智能大会前夕,谷歌前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与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的会晤,也折射出国际科技巨头对中国市场和技术生态的持续关注。尽管存在全球政治紧张局势,国际科技领袖依然积极寻求在中国参与人工智能发展的机会,这表明中国在全球AI产业中的影响力日益提升。 此外,中国推动建立全球人工智能合作组织,旨在协调技术标准、安全准则和伦理规范的制定,避免人工智能技术被个别国家垄断或滥用。该计划还强调开放数据共享与跨境技术交流,试图搭建多边合作平台,推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链更加公正和透明。这种多边主义的倡议,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中美两国的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不仅是各自国家科技战略的体现,更是国际科技秩序调整的缩影。中国主张依托多边框架促进合作发展,而美国倾向于构建自身联防机制,反映了双方在全球治理理念上的差异。这种分歧可能导致未来国际人工智能规则制定的博弈加剧,但也为全球智能科技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未来几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中美竞争将继续主导全球科技领域的发展节奏。中国不断加大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应用推广和产业生态建设上的投入,力图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与此同时,中国通过与新兴经济体的合作,扩大技术影响力,推动全球创新能力提升。
这种模式有望改变全球技术格局,塑造更加均衡、开放的国际创新体系。 总体来看,中国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不仅彰显了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战略自信,也反映出中国对构建新型国际合作体系的积极态度。在中美科技角逐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全球人工智能发展面临众多挑战与机遇。只有通过加强合作、注重监管和共享创新,才能确保人工智能技术造福全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方应以更加开放与包容的姿态,携手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