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计算的快速发展,GPU(图形处理单元)作为核心计算引擎的地位愈发重要。特别是在深度学习训练和推理领域,编写高效的GPU内核代码成为提升性能的关键。然而,GPU内核的开发流程复杂且耗时,通常需要大量专业知识和工程投入。为解决这一瓶颈,MakoGenerate应运而生,为GPU内核生成带来了革命性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MakoGenerate是一款基于大型语言模型(LLM)的AI智能代理,能够在不到60秒的时间内生成、高效编译、验证并基准测试GPU内核代码。与传统手工编写代码不同,MakoGenerate通过自动化流程,显著缩短开发周期,降低技术门槛,使更多研发人员能够快速获得高性能的GPU代码。
该工具目前支持CUDA和Triton两大主流GPU编程框架,能够针对英伟达最新系列GPU(包括Hopper和Blackwell架构)进行优化。这意味着无论是在最新的深度学习训练集群,还是强大的推理服务器上,MakoGenerate都能提供针对性定制的代码支持,提升整体计算效率。 用户只需在generate.mako.dev创建账号,选择预置的PyTorch参考问题,输入相应的文本提示,配置智能代理,即可一键触发代码生成。生成的第一个GPU内核通常在一分钟内完成,极大地方便了研发流程的快速迭代。MakoGenerate还提供了自定义提示功能,允许用户输入更详尽的上下文信息,如特定文档、教学示例或优化要求,满足个性化需求。 传统GPU内核设计对工程师来说挑战不小,不仅需要在内存访问、线程调度、同步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厚的调优,还要考虑不同硬件架构下的兼容性和性能表现。
MakoGenerate通过将LLM驱动的代码生成与自动反馈循环相结合,有效降低了这一壁垒。系统会自动生成内核代码,运行功能验证测试,收集性能数据,并据此优化下一版本代码,呈现出一种迭代升级的工作方式。虽然单次迭代能带来一定的性能提升,但要达到业界领先的水平,进化搜索技术的介入显得至关重要。 进化搜索借鉴了生物进化的思想,系统并行生成多个候选内核版本,分别进行编译、验证与基准测试。通过分析编译诊断信息、资源占用估计和性能数据,智能代理为LLM提供精准反馈,指导后续候选内核在参数选择上进行定向变异。参数包括线程块大小、内存访问模式以及异步数据传输等核心因素。
经过多轮筛选和优化,进化搜索能够在不同操作和硬件架构下找到极致性能的实现方案。 这一优化过程由统一的测试环境和多后端管理框架支持,保证了代码的正确性与高效性。系统不仅能支持CUDA与Triton环境,还能针对目标GPU准确测量性能指标,为迭代更新提供数据基础。通过反馈编码,复杂的编译错误和运行时指标被压缩成简明指令,帮助LLM高效调整生成策略,实现快速且有效的性能提升。 MakoGenerate目前正处于研究预览阶段,用户可以直接体验其核心功能。更令人兴奋的是,团队已开放进化搜索版本的早期访问申请。
这个增强版本将在性能和优化能力上有显著提升,为GPU内核自动化生成树立新标杆。对于渴望突破技术瓶颈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而言,参与早期试用能够抢先体验领先技术成果,提前布局未来发展。 MakoGenerate的推出也标志着高性能计算领域人工智能集成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通过智能化自动编程,研发者能够将更多精力集中在算法设计和应用创新上,而非低层硬件调优,从而大幅提升研发效率和产品竞争力。 不仅如此,Mako团队在不断扩展和完善生态系统,包含MakoOptimize等一系列产品,旨在构建覆盖代码生成、性能优化及自动调试的全链条解决方案。通过持续的技术投资和资本支持,团队已成功筹集了850万美元资金,进一步加快产品迭代和市场推广步伐。
MakoGenerate也积极推动社区互动,成立专门的Discord服务器,鼓励用户分享生成的GPU内核、交换提示语,并举办赛事活动,激发更多创新灵感和技术积累。这种开放的社区体系有助于形成良性的生态繁荣,提升整体技术水平。 总的来说,MakoGenerate不仅为GPU内核开发注入了人工智能的新活力,也为未来的异构计算和高性能应用带来更多可能。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案例的丰富,自动化GPU代码生成将成为主流开发模式,推动计算领域进入一个智能化、自动化、高效能的新纪元。研发者和企业应密切关注这一动态,积极参与试用和反馈,把握未来计算创新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