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主动型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Active ETFs)在全球资产管理市场上持续升温。作为融合了主动管理优势与ETF灵活性的创新投资工具,主动型ETF正逐步获得机构及个人投资者的青睐。然而,市场研究表明,主动型ETF能否实现长远成功,关键取决于其首年筹资规模,特别是是否达到1亿美元这个门槛。根据Broadridge Financial Solutions的一项最新报告,首年募集资金超过1亿美元的主动型ETF,平均在三年内资产规模能突破10亿美元;相反,未达到该资金规模的基金多难以突破2亿美元的资产水平,面临生存与发展压力。主动型ETF市场规模自2019年的810亿美元迅速膨胀至2024年的6310亿美元,但主动管理资产整体占比仍仅有6%。此现象反映了市场潜力与挑战并存。
资金高度集中是市场重要特征,前三大管理者控制近一半主动型ETF资产,前十大管理者则掌握超七成资产份额。尽管如此,集中度有下降的趋势,从2019年的90%降至2024年的77%,这说明新兴管理者正努力开拓市场份额。相比之下,主动型互惠基金的资产集中度维持约56%,显示主动型ETF领域竞争更为激烈。为何首年资金如此关键?首先,早期资产积累不仅带来规模效益,降低管理成本,还提升市场与投资者认可度,形成良性发展的惯性。其次,资金充沛有助于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和多渠道分销。报告指出,注册投资顾问(RIA)渠道是新基金破局的最有效路径,因其持有61%的主动型ETF资产,且渠道相对友好,准入门槛较低。
相比之下,券商经纪及线下销售平台受限于合规规定,通常需新基金达到一定规模后才给予推广资源,形成较高壁垒。市场领先基金往往善用专业化投资风格、专属分销渠道及强劲品牌三大优势。以摩根大通资产管理为例,其结合了上述三大优势,独占主动型ETF资产的9%。此外,精准锁定高潜力投资顾问并促进其转化,也极大提升了基金销售成绩。Broadridge数据显示,高评分顾问的销售额是低评分顾问的三倍,均衡考虑顾问参与度后仍保持显著差距。分销渠道不同,主动型ETF的渗透率表现各异。
在RIA平台上,主动型ETF占据6.8%的资产份额,而券商经纪及线下大型销售渠道仅分别为2.9%和2.5%。尽管如此,所有渠道的资金流入比例均超过资产占比,表明主动型ETF市场份额正逐步扩大。回归市场本质,主动型ETF的核心竞争力依赖于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理念及执行力。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管理者需保持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和策略灵活调整,才能吸引并留住资金。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客户日益成为主动型ETF发展的主力军,基金方需针对这些客户需求设计个性化产品,同时强化数字化分销和服务体系。总体而言,主动型ETF发展潜力巨大,但竞争日趋激烈。
首年资金积累达到1亿美元不仅是规模化必要条件,更是市场认可与管理能力的象征。基金管理者应加快布局RIA渠道,打造独特投资风格并强化品牌影响力,方能在激烈的市场争夺中脱颖而出。对投资者而言,关注基金的首年募集情况及管理团队核心优势是筛选优质主动型ETF的重要参考。随着市场的成熟壮大,主动型ETF未来将在全球资产配置中发挥愈加关键的角色,为投资者带来更灵活多样的投资选择和潜在超额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