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区块链和加密货币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市场掀起了一股数字资产创新的热潮。然而,日本这一亚洲经济大国在加密货币领域的发展却面临着诸多挑战。WeFi首席执行官Maksym Sakharov指出,日本加密市场被一种“缓慢且规避风险”的审批文化所阻碍,这一体系远比税收政策更为根本地限制了创新与资金流动。很多加密创业者和资金正在被迫转向境外寻求更为宽松和高效的监管环境。日本政府近期提出将加密收益税率统一调整为20%的扁平税,似乎意在释放一定激励,促进产业发展。然而,Sakharov强调,即使税率调整落实,审批文化的本质问题仍难以根除。
相比之下,日本现行的日本虚拟资产交易协会(JVCEA)与金融服务局(FSA)的先审批制度,导致从代币上市到首次交易所发行(IEO)的流程异常繁复且耗时。一般而言,完成所有审批可能需时6至12个月甚至更长,这对创业团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时间和资金压力,严重消耗他们有限的运营资源。审批过程中,JVCEA负责自我监管性审查,包括代币筛选和IEO白皮书的严格把关,而FSA则进行最终监管监督。该流程的多次修订环节和对潜在风险的极端规避,使很多创新项目难以获得快速推进的空间。Sakharov指出,这一机制的设计初衷是规避下行风险,但却牺牲了行业创新的活力和效率。与日本相比,亚洲其他主要经济体在加密货币监管方面表现出更高的灵活性和效率。
例如新加坡虽同样有严格监管,但其路径更为明确透明,使得初创企业能够快速了解和遵守规则并顺利推进项目。阿联酋较早推出多项支持代币化证券发行和交易的政策框架,迅速吸引全球投资者和金融科技企业落地,同时设立了功能强大的监管沙箱,促进技术测试与创新。韩国的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法案(VAUPA)聚焦持续合规要求,避免了日本式的事前层层审批,以显著缩短代币上市时间。这些差异凸显出日本在监管效率上明显落后,难以竞争亚洲日益紧密的加密生态圈。专家普遍认为,日本未来若想扭转当前局面,需要积极推行“限时、基于风险”的审批流程,同时引入支持权益质押(staking)和治理实验的功能性监管沙箱,降低披露要求的复杂度,使得创新者能够在相对安全的监管环境中试水新技术和新产品。只有突破传统高度保守的管理文化,才能有效阻止本土创新力量及流动资金流向海外。
Sakharov警告称,若审批速度和透明度不提升,诸多加密项目将继续在海外市场启动和扩展,时间与不确定性的压力会让日本市场失去先发优势。除了监管流程,日本加密行业还能看到亚洲其他国家市场吸引力的显著提升。以香港为例,当地财政科技当局推出了Ensemble Sandbox,该创新平台允许更快的监管试点,使初创企业和投资者能够在更为灵活的环境中开展试验与迭代,从而加速整个产业生态的成长。这种在监管与创新间取得平衡的做法,被视为典范。区域内其他如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也纷纷制定适应数字资产发展的相关政策,提升市场活跃度和国际影响力。随着全球加密货币的持续升温,亚洲地区愈发成为资本和技术竞争的焦点。
日本若固守迟缓审批的旧思路,难免在新兴数字经济浪潮中被边缘化。深化改革需从理念和制度两方面着手,监管机构应积极拥抱创新,促进透明、明晰的审批制度,建立支持风险试探的监管沙箱,激励本土项目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行业参与方也应增强与监管机构的沟通协作,共同构建健康的生态环境。总体而言,税收政策虽然重要,但不能成为解决日本加密产业困境的万能钥匙。解决根本问题在于优化监管文化,打破条条框框束缚,实现审批高速且具包容性的转变,方能吸引更多创业者和投资者驻足。未来,若日本能够顺应时代趋势,推动监管现代化,重新焕发加密经济的竞争活力,将有机会在全球数字经济舞台上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