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大型语言模型(LLMs)如ChatGPT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其生成文本的关注逐渐升温。许多读者或使用者在享受AI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对其独特且常见的写作风格产生了困惑甚至反感。为何ChatGPT及类似模型的文章往往给人一种“千篇一律”、“程式化”的感觉?这种风格的成因又是什么?本文将结合语言学与修辞学视角,深度剖析其中的奥秘。从本质来看,ChatGPT的文本生成建立在语言模式预测的机制上。巨大的语料库使其能够学习和模仿人类语言的表达规律,因此在理论上能够复制诸多经典写作技巧。然而,与人类写作者不同的是,AI缺少“品味”这一感知层面上的判断力,因而对一些修辞手法的使用显得过度且机械,导致读者体验下降。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强迫性平行结构”的大量出现。平行结构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旨在通过重复相同语法形式的词组或句式提升语言节奏感和表达力度。从丘吉尔的演讲到古典诗歌,平行结构被视为强调观点和制造朗朗上口效果的重要手段。但ChatGPT在生成文本时却频繁将其滥用,例如一段话中连续列举多个特质、优势或者观点,形成同质化重复,缺乏变化与灵活性,令读者感到单调乏味。紧随其后的另一个经典手法就是“对立修辞”(antithesis)。这种修辞通过将两个相反或对立的概念置于平行位置,强化语义冲突,彰显思想深度。
诸如肯尼迪的名言“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圣经中的“我来不是要带来和平,而是带来刀剑”,均是对立修辞的经典示例。然而,ChatGPT在文本中频繁且高密度地使用“不是……而是……”这样的句式,反而令语气显得呆板,扣分于其表达的独特性和自然流畅度。“叠三律”(Rule of Three)亦被机器反复沿用。三元素排列或叠置在语言中被广泛认为最为悦耳和易于记忆,如“停、倒、滚”、“生、自由及追求幸福”这类短语。但AI对三联句的偏爱不仅体现在单句内,而且往往将该模式机械复制到文章多处,导致文字节奏明显感到单一而缺少张力。人类写作者懂得根据主题和情境适当调整,而AI因缺乏判断力,难免出现毫无新意的重复利用。
事实上,以上这些修辞技法并非AI发明,而是历代人类语言艺术的宝贵遗产。大型语言模型恰恰是靠着学习和整合这些历史悠久的表达形式,模拟人类的写作风格。然而,机器却缺少融会贯通、情感共鸣和语境灵活调整的能力。它们不能像经验丰富的作家那样做到“恰到好处”,只能“全有或全无”式地应用规则,这种滥用反倒暴露了其非人性的机械本质。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是“品味”的缺席。品味不仅是对语言技巧的感知和比较,更是对该技巧何时应当使用及何时保持克制的智慧。
人类在写作中会根据听众需求、语境变化及表达目标,灵活调整修辞深度和频率。而AI则被训练为最大概率地选择下一词汇,无法主动引入变化或创新,结果导致高密度但单调的修辞堆砌,形成今天人们戏称的“AI流水账”或“AI唠叨”。此外,还有一种细微但重要的现象是,AI倾向于使用过于正式、权威且缺少个性的语调。这种“标准语体”虽能增强文本的可读性和正确性,却缺少情感色彩、幽默及人文关怀,容易让人感到疏离。人类作者会在文中自然穿插语气词、幽默、反问、隐喻、历史典故等元素,使文章更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这是目前AI难以真正掌握的写作精髓。值得欣慰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与训练手段的不断优化,AI写作的“品味”问题正在逐步改善。
越来越多的模型引入微调、风格适应和人类反馈机制,使生成内容更加符合特定语境和读者期望,减少机械重复。未来或许有一天,AI能够像经验丰富的文学创作者一样,自如运用各种修辞,实现真正个性化与艺术化的文本创作。总的来说,ChatGPT之所以会以“千篇一律”的修辞手法频繁出现,归根结底是其语言生成机制与人类写作审美间的鸿沟。它是以模拟大量人类文本为基础,通过概率推断来选择词汇和句式,却没有真正理解“何时何地如何使用”语言艺术的智慧和感觉。要弥补这一差距,既需技术层面的持续突破,也需要人类创作者发挥自身独特的审美与表达能力,将人工智能的便利与人文情怀完美结合,开创更具生命力的写作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