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有超过18亿人面临缺乏适当且价格合理住房的困境。住房问题不仅影响个人生活质量,也直接关乎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然而,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在全球南方,尽管住房需求巨大,政府和市场对提供负担得起的住房的回应仍然不足。乌拉圭,这个位于南美洲的人口仅340万的小国,却通过发展独特且成熟的住房合作社体系,成功抵御了住房危机的冲击,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乌拉圭的经验表明,住房合作社不仅是解决住房短缺的一种有效方式,更是一种促进社会公平和社区参与的强大工具。 乌拉圭住房合作社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正值国家经济动荡之时。
最早的试点项目由纺织工人发起,通过政府资金、美国洲际开发银行贷款以及成员自筹资金共同融资,建成的住房项目不仅成本低廉、建设速度快,而且质量显著优于传统的住房开发模式。这些成功经验成为1968年《国家住房法》出台的重要依据,正式确立了住房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并构建了支持多样化合作模式的制度框架。 乌拉圭住房合作社的运作主要分为两种模式:储蓄合作社和互助合作社。储蓄合作社要求成员通过共同储蓄,缴纳约15%的资本投资,借助政府补贴的按揭贷款完成建设,由合作社内部民主协商分配还款责任。成员购买象征住房单元所有权的“社会股份”,此股份具备继承性和可赎回性,保障成员权益。另一方面,互助合作社则为缺乏储蓄的家庭提供参与机会,成员通过每周贡献21小时的劳动参与住房建设,任务根据个人能力分配,包括体力施工和行政管理等。
无论模式如何,土地和住房均由合作社集体所有,永远退出私有市场,保证了长期的住房安全和可负担性。 这种住房合作模式的成功离不开国家持续的支持和完整的法律保障。《国家住房法》不仅明确了合作社的权利与义务,也规定了政府的监管责任、财政援助标准及土地获取方式,为住房合作社的稳健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合作社之间建立了强大的联合体,如储蓄合作社联盟FECOVI和互助合作社联盟FUCVAM,后者覆盖了全国730个互助合作社,服务超过3.5万个家庭。FUCVAM在维护住房权利、提供管理培训、法律咨询及冲突调解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受到法律认可的技术援助机构为合作社提供专业建设和项目管理指导,是合作社成功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
在城市规划理念上,乌拉圭的住房合作社经历了从低密度向高密度的转变。早期合作社多建于城市外围,采用19世纪末花园城市理念,强调绿地与居住平衡,满足单户住宅的文化偏好。然而,这种布局导致城市蔓延,基础设施成本增加,居民通勤不便。20世纪70年代,首都蒙得维的亚老城区人口流失严重,历史建筑日渐破败。在此背景下,互助合作社发掘中心城区的更新潜力,推动市中心住房合作社兴起,帮助低收入居民在不被迫迁移的情况下重新拥有安全住所。 一个典型例子是MUJEFA(女性户主合作社),成立于1995年,专为单亲低收入女性家庭设计和管理住房。
该合作社荣获建筑师查纳·弗尔曼的鼎力支持,旨在消除女性因财务依赖、育儿责任和政策缺失带来的住房不安全问题。MUJEFA成功改造了一座文物保护建筑,创造出12个功能齐全的住宅单元,为女性户主及其子女提供了稳固的生活基地,保障她们在城市中心便捷生活与工作的机会。该项目不仅是一项住房工程,更彰显合作社如何成为社会转型的驱动力。 近年来,乌拉圭住房合作社更积极探索垂直建设。2015年完成的蒙得维的亚中心区首座高层互助合作社COVIVEMA5,拥有55套公寓和约300名居民,在技术辅助机构的指导下,成员们学习参与复杂的高层建筑施工和安全管理,同时创造公共空间如广场,增强社区联结。此举有效利用城市有限土地资源,缓解了低密度城市扩张带来的环境和生活质量问题。
住房合作社作为非公有也非私有的“第三途径”,成功地避免了市场波动及投资者驱动下的投机行为,保障了成员对住房的长期占有权,且通过集体管理确保了成本控制和质量监控。上述模式表明,住房不应仅被视作商品,而是人权的体现,政府、社区与居民的共同参与是实现安全住房的基石。 当前全球住房危机愈演愈烈,贫富差距扩大、城市房价飞涨、租赁市场不稳定以及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使更多家庭陷入居住困境。乌拉圭住房合作社的成功经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宝贵启示。首先,保障法律支持和政府长期承诺至关重要。只有建立明确的法律框架和持续财政投入,合作社才能稳定发展。
其次,公务部门应支持技术和管理培训,提升居民自治能力,确保项目质量和社区凝聚力。再者,住房合作社能有效结合劳动贡献与资本筹集,降低进入门槛,实现社会包容。尤其是在弱势群体如单亲母亲的住房保障上,合作社强调设计及管理的多样化,有助于消除结构性不平等。 此外,城市更新和空间利用策略需适应不同社会经济状况。乌拉圭由外围扩张到中心城区,再到高层建筑的转变,反映了住房合作社应具备灵活的规划视野,兼顾环保、便利和公平原则。各国在借鉴乌拉圭模式时,应结合自身国情调整政策细节,建立多方共治机制,强化技术指导,推动住房合作社成为社区活力和社会资本的载体。
总而言之,乌拉圭住房合作社以其创新的法律制度、政府支持结构和居民共治实践,为全球住房难题提供了务实而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赋予居民参与权和所有权,住房合作社不仅带来经济实惠的住房选择,更促进了社会公平和民主治理。面对当前越来越严峻的全球住房危机,世界各国需要深入探讨和应用这一模式,将住房视为基本人权,推动住房政策向包容性、持续性方向转型,才能真正实现“住有所居”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