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夫特亨氏公司(Kraft Heinz)于2015年7月完成了当时规模空前的合并,试图通过将克拉夫特食品和亨氏这两大美国老牌食品公司的优势资源整合,打造全球最大的食品饮料企业之一。然而,经过近十年的运营,这桩被业界称为“巨无霸合并”的交易未能达到预期,反而暴露诸多管理和市场挑战。如今,伴随着公司近期发布的“战略交易”计划,市场对于拆分业务以释放股东价值的猜测愈发猛烈,这一趋势似乎昭示着过去几年沉重包袱的部分开始被拆解。合并背后的愿景、困境及未来方向成为业内和投资者密切关注的话题。 克拉夫特亨氏的合并于2015年夏季落地,当时两家公司均拥有极具影响力的品牌组合。亨氏以其标志性的番茄酱闻名于世,而克拉夫特则涵盖了从奶酪到休闲零食的广泛品类。
双方合并的初衷是实现规模效应,提升创新能力,强化市场地位。然而,合并后的运营复杂性不容小觑。两家公司文化和管理风格的差异,配合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消费者偏好的快速变化,使得整体协同效应远未达到预期。 近几年,克拉夫特亨氏连续发布的财务报告反映了业绩增长的瓶颈。股票价格从合并完成时的约88美元一路回落至当前的27美元左右,市值大幅缩水,令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影响。更为显著的是,自2015年以来,私募股权巨头3G资本已经逐步退出,而作为主要股东之一的伯克希尔哈撒韦集团也在考虑出售其持有的约27%股权,显示出主要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前景的审慎态度。
面对困境,克拉夫特亨氏管理层尤其是最近上任不到两年的CEO卡洛斯·阿布拉姆斯-里维拉推动了调研和战略评估,发出承诺“释放股东价值”,探索可能的业务转型方案。令人关注的是,其他大型食品企业最近采取的业务拆分策略为克拉夫特亨氏提供了参考。例如,2023年凯洛格公司成功拆分旗下的北美早餐谷物业务WK Kellogg,并且迅速被意大利糖果巨头费列罗以31亿美元收购,而拆分后的另一部分Kellanova则正被另一家糖果巨头玛氏以近360亿美元收购。这一系列举措极大激发了市场对克拉夫特亨氏拆分业务的期待。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克拉夫特亨氏或将剥离价值约200亿美元的部分业务,尤其是相对增长缓慢、竞争激烈、商品化程度较高的杂货业务。这部分业务可能被拆分出去,而品牌如亨氏番茄酱和格雷·普蓬第戎芥末等酱料、调味品类将继续留在母公司旗下。
在投资机构Stifel的分析报告中,也指明拆分业务可能将包括公司的慢速增长部分,而主力业务如酱料、休闲食品和即食餐将留作核心平台。 公司在近期还采取了资产调整动作,例如将部分意大利品牌出售给新成立的NewPrinces集团,交易金额为1.2亿欧元(约1.4亿美元),显示出业务优化和聚焦战略的信号。 业内声音普遍认为,拆分业务将有助于克拉夫特亨氏改善资产结构,聚焦更具成长潜力和盈利能力的核心平台,同时释放被低估的资产价值。然而,也有分析指出,此举并非容易之举,公司需要周密规划,包括处理拆分后可能出现的协同效应流失、管理资源分割以及市场定位调整带来的挑战。 克拉夫特亨氏此次战略拆分的背景也反映了全球食品饮料行业正面临的深刻变革。消费者对健康、天然、有机食品需求不断增长,传统加工食品面临增速放缓甚至收缩。
同时,数字化零售和供应链创新也在重构竞争格局。对于克拉夫特亨氏而言,如何打造灵活、创新且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组织结构,成为未来成功的关键。 总结来看,2015年被广泛看好的克拉夫特与亨氏合并案,经历了十年的市场洗礼和运营考验后,逐渐进入调整重塑的新阶段。拆分业务的传闻为公司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也折射出市场对食品饮料巨头自我革新能力的期待。在未来数月内,随着更多细节浮出水面,克拉夫特亨氏或将通过战略拆分进一步明确其市场定位与发展路径,力图实现业务和股东价值的双重提升。对于投资者、行业观察者以及广大消费者而言,这场十年巨变的后续动向无疑值得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