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操控从一开始:普京如何成为“永远的总统” 自1999年底接任俄罗斯总统以来,文尼米尔·普京以其强硬的领导风格和政治手腕牢牢把控着国家的权力。这位现年71岁的领导人,目前正站在第六次连任的门口,计划在未来的2024年大选中继续执政,直至2030年,甚至有可能进一步延续至2036年。这一切的背后,是他通过巧妙的操控与改革,让自己的权力稳固如铁。 普京的政治生涯始于1999年,当时他被时任总统鲍里斯·叶利钦任命为总理。不久后,叶利钦在新年前夕意外辞职,普京顺理成章接掌了总统职务。不久之后,他在2000年3月的选举中首次亮相,以52.9%票数胜出。
然而,这场竞选过程中的许多不公平现象已经引起了外界广泛的质疑。虽然俄罗斯媒体在当时还相对多元,但实际操作中,普京取得的媒体资源却远远超过了其他候选人。这种新闻的传播不平衡为普京后来的连任埋下了伏笔。 自这一时刻起,普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渐收紧对媒体的控制,打压异议声音,使得俄罗斯的舆论环境变得愈发单一。2004年,普京在连任中以71.2%的得票率再次胜出,这次选举被国际观察组织称为“仅具部分民主性”。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普京依旧保持在权力的顶端,但却因相关法规的调整而无法再次参选。
于是,他以总理身份辅佐友人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继续在幕后的权力博弈中左右国家的走向。 2012年,随着梅德韦杰夫的任期结束,普京再次回归,获得了63.6%的选票。他的再次上台,标志着国家的政治气候逐渐变得更加专制。在这一时期,普京不仅靠着威权手段消灭了政治反对派,打压财富聚集者,还通过操控选举程序来确保自己的统治合法性。 普京的“永远总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他宣布2018年再次参选时。尽管他在这次选举中获得了76.7%的得票率,但国际社会的质疑声依旧存在。
在这次选举中,外部观察员的视角几乎被完全排斥,许多潜在的竞争者因各种理由未能参选,甚至有历史悠久的选民组织因为被认定为“外国代理人”而遭到解散。普京在俄境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打压机制,有效地消除了所有可以威胁他统治的异议势力。 2020年,普京又一次对宪法进行了修改,允许他不受限制地连任。这次“宪法改革”的实施,使普京的总统任期得以重置,同时使他的合法性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不断延长的选举周期以及日益加大的选举门槛使得任何挑战其地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让普京如愿地掌握了国家的未来。 在新的选举法中,普京的支持者不仅在名义上清除了竞争对手,还通过对选票的操控,形成了表面上的“民主”氛围。
为了保持“合法性”,即使选举结果在这一过程之中被操控,普京的政权仍然强调需要有一定的选民参与。他始终希望能够展现出国家的“选举民主”,让外界认为俄罗斯仍在朝着民主化的方向前进。 但即使如此,普京的统治依然充满了争议,国际社会普遍质疑其治理手段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在公众抗议和国际制裁不断加码的背景下,普京的执政理念渐渐演变为“国家优先”的强权思维。为了维持其统治,普京以捍卫国家安全为名,实施了一系列压制人权的政策,试图通过宣扬民族主义情绪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 在普京的统治下,俄罗斯的媒体环境如今几乎已无声音可言,反对派人士纷纷被控以各种罪名入狱或被迫流亡,令人担忧的选举操控手段反复上演,导致外界对普京的“政权合法性”频频发出质疑。
他利用对外军事冲突与内政的双重压力,使得国民聚焦于所谓的外部威胁,而忽略了国内民生与权利日益下降的困境。 在即将到来的2024年选举中,普京的再次出击不仅关乎他的政治命运,更反映出全球范围内对威权统治形式的再思考。普京所塑造的权力模型为世界各国提供了诸多可供借鉴的政治实验,这一切似乎在提醒各国政治领袖,利用选举作为掩饰的手段以操控权力,终究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据一席之地。 无论未来如何发展,普京的“永远总统”之路无疑加深了俄罗斯社会的分裂,其治理模式在令人诟病的同时,也为当今世界政治提供了丰富的反思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