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2010年代最佳犯罪电影的发布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 在电影史上,犯罪题材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纵观往昔经典,如《好家伙》、《低俗小说》和《法国连线》,我们发现这些电影大多围绕一些男性角色展开,他们在危险的世界中历经高峰与低谷,展现了人性的复杂。然而,随着电影行业的不断演进,近年来出现了一部电影,它不仅挑战了这一传统,也重新定义了女性在犯罪电影中的角色——那就是洛琳·斯卡法里亚执导的《华尔街女郎》(Hustlers),这部电影正是在五年前的2019年发布。 该片改编自杰西卡·普雷斯勒在2018年的报道《华尔街女郎们的故事》,讲述了一群纽约市的脱衣舞女如何通过药物控制高端客户、诈骗他们的信用卡而获得财务收益的故事。影片中的主要角色由康斯坦斯·吴和詹妮弗·洛佩兹领衔,这部电影在2019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时获得了热烈的评价,随后在票房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全球票房达到1.57亿美元,而制作成本仅为2000万美元,一跃成为2019年最成功的非漫威电影之一。 《华尔街女郎》的故事围绕女主角多萝西(小名“命运”)展开。
她是一位努力求生的纽约脱衣舞女,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她不仅要支持自己的奶奶,还要追求人生的更多可能。她在夜总会结识了顶尖脱衣舞女拉莫娜(由洛佩兹饰演),两人迅速建立起密切的伙伴关系,携手在职场上打拼。然而,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她们失去了经济来源,不得不寻找新的生存方式。大约一年后,命运与拉莫娜再次重逢,拉莫娜向她提出了一个新计划:与新识的伙伴一起,通过药物控制富裕男性,带他们到酒吧,挥霍他们的信用卡。 在《华尔街女郎》中,导演斯卡法里亚展示了角色的真实与复杂。影片没有将这些女性简单地描绘成受害者,而是让她们在不完美中展现各自的野心与渴望。
命运背负着家庭的期望,拉莫娜则是一位单亲妈妈,努力养活自己和孩子。在整个过程中,观众能够感受到她们的挣扎和失败,人物的多层次使得观众得以情感共鸣。 该片不仅在情节设定上独树一帜,还在犯罪电影的叙述上深具反思意义。像《华尔街女郎》这样刻画女性犯罪角色的电影历史上并不多见,自《罗密欧与朱丽叶》以来,女性的犯罪形象几乎一直与男性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不少影片常常将女性角色当作受害者的象征。而在《华尔街女郎》中,女性不仅掌控了故事的主动权,同时她们也展现了自己的复杂性,揭示了背后潜藏的社会问题。 影片的突出之处还在于它对犯罪本身的深刻反思。
在一场激情的对话中,拉莫娜试图说服命运加入她的计划,指出华尔街那些赚取巨额财富的男性与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之间的巨大差距。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影片反映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许多人对社会不公的愤怒与无奈。这种对现实时局的不满,与角色们的反抗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应,让观众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道德探讨。 再者,《华尔街女郎》在叙事结构上同样引人注目。影片采用了多视角叙事的手法,通过不同角色的镜头,交替展现各自的故事,使得每一个人物都得以充分发展。这样的结构不仅使得故事更加层次丰富,也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冲突。
在视觉风格上,《华尔街女郎》也大放异彩,导演斯卡法里亚用她标志性的自信与风格,为影片注入了生动的节奏。无论是夜总会的华丽场面,还是女性角色们面对艰难选择时的瞬间挣扎,都通过精美的镜头语言传达得淋漓尽致。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詹妮弗·洛佩兹在影片中的表演被誉为她职业生涯的巅峰,不少人认为她错失了奥斯卡提名,这也引发了观众对她表演能力与角色深度的关注。 总的来看,《华尔街女郎》不仅仅是一部犯罪电影,更是对女性力量的一次宣言。在当今的电影行业中,它呼唤着女性角色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不再将她们单一化为受害者或是单一维度的谋杀者。影片让观众得以重新审视犯罪这一主题,以及如何通过女性视角重新诠释犯罪的动机与影响。
在如今的时代,当我们需要更多能引发思考的作品时,《华尔街女郎》无疑向世人展示了“犯罪”这一主题的多元可能性。它不仅打破了以往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更为未来的电影创作树立了新的标杆。正如影片中所表现的那样,每个角色都有其背后的故事与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使我们在观看时,能够更深刻地反思自我,以及人性中的光与暗。 五年后,尽管《华尔街女郎》已成为经典,但它所传达的精神以及对女性角色的深远影响,依然在不断激励着新一代的电影人和观众。对于未来,我们期待能有更多如《华尔街女郎》般的作品,勇敢探索人性深处,挑战传统叙事,创造出更多引人深思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