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戒指作为当下炙手可热的创新可穿戴设备,凭借其轻巧便捷的优势,正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相较于智能手表或健身腕环,智能戒指在设计和制造层面有着更为严苛的硬件挑战。如何在极致轻薄的体积内集成多款高性能元器件,同时保证电池续航与用户体验,是智能戒指硬件设计的核心命题。本文围绕开放式智能戒指Open Ring项目,深度剖析其硬件设计要点,全面解读实现高效、实用且具备良好用户体验的智能戒指背后技术细节。 智能戒指硬件设计的首要目标是实现极致的薄型化。以著名的Oura第四代智能戒指为参照,其外壳厚度仅为2.9毫米,因此控制电路板厚度变得尤为关键。
由于智能戒指需要环绕指圈佩戴,电路板必须具备一定的弯曲性,这使柔性电路板成为理想选择。然而,由于部分电子元件诸如球栅阵列(BGA)封装等对物理弯曲高度敏感,单纯采用柔性电路板无法满足所有元件焊接要求。为此,智能戒指硬件采用了刚柔结合的电路板设计,即其中部分区域为柔性电路板,其他区域则为加层的刚性电路板。这种“刚柔结合板”(rigid-flex PCB)设计既兼顾了机械柔韧性,又保证了关键元件安装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刚柔结合电路板的结构通常由底层柔性0.22毫米厚起步,刚性部分通过堆叠额外电路层扩展至0.48毫米薄度,在保证成品整体厚度接近3毫米的基础上,为高度敏感的元器件提供可靠安装平台。在设计时,需严格控制各组件的厚度,尤其是铝电解电容、电感等间接影响曲面贴合的高度元件。
通常,小型BGA或WLCSP封装芯片边长控制在3毫米以内,将有助于顺利贴合弯曲电路。设计原则是尽可能选用扁平化元器件,同时将较高元件集中布局在刚性区域的中部,以补偿指环的曲率。 作为智能戒指的核心通信单元,蓝牙低功耗(BLE)微控制器的选型直接影响设备功耗和功能表现。虽然BLE技术已经大幅降低通信过程中的能耗,但实际应用中,持续的实时交互仍然可能耗费较多电力。对于以健康检测为主的设备,数据可缓存在本地后续再同步,这样可有效降低蓝牙唤醒频率。而对于实时响应手势等操作的场景,BLE芯片必须保持常态待命,功耗管理难度也相应提升。
Open Ring项目中选用了Dialog Semiconductor的DA14531芯片,凭借其极致的低功耗设计、简洁高效的软件开发套件以及低成本优势,成为该项目理想选择。该芯片虽存在固化内存限制和需搭配外置闪存的劣势,但其高效的蓝牙传输能力弥补了部分不足。另一个备选方案是Nordic Semiconductor的nRF52805 MCU,封装体积相近且拥有更丰富的内存空间和易于固件升级的优势。 蓝牙通信的稳定与效率同样取决于晶振和天线设计。典型蓝牙晶振频率为32MHz,晶振频率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无线信号的精确度和设备的整体可靠性。为此,需选择基准频率公差在10ppm及以下,且晶振老化率不超过每年2ppm的蓝牙专用晶振,如Abracon的ABM12W型号,兼具低高度和RoHS认证。
天线设计是无线设备设计中尤为关键的环节,直接关系到信号强度与收发效率。智能戒指的极限空间限制天线尺寸与形状设计,且天线辐射需符合FCC等监管标准,保证不对其他设备产生干扰。Oura三代智能戒指采用微带天线直接印制于PCB上的设计,成本较高但效果优良。Open Ring团队选择集成成品天线模块作为折中的方案,同时在PCB走线设计中专门调整微带线路,以确保2.4GHz信号的精准传输。专业的微带线设计还需与PCB制造商协作,确保电路层叠结构与微带阻抗精准匹配。 智能戒指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是电源管理系统。
由于小巧空间受限,电池容量有限,因此提升充电效率和延长电池寿命成为设计重点。Open Ring采用了集成高效电池充电和DC/DC转换的德州仪器BQ25125芯片,它不仅支持高效转换,减少功耗,还具备电池温度检测功能,保证充电安全。更为独特的是其支持“运输模式”,即超低功耗休眠状态,防止电池在出厂或暂时闲置时过放损伤寿命。 智能戒指多采用锂离子曲面电池,贴合指圈设计空间,提升佩戴舒适度。在电源设计中,BQ25125芯片提供1.8V稳定电压输出,支持系统供电,而Dialog蓝牙芯片则额外生成1.1V电压轨。电池充电则分为物理接触式和无线感应式两类方案。
虽然物理接触式充电方案具有电路设计简单的优势,但在戒指实际使用场景中极难解决接触面防护、充电端定位以及环境耐受性等难题。汗液、水渍和静电对金属接触片的腐蚀、闭合对准精度及压力维持均影响用户体验和设备寿命。反而,现今更为主流的无线充电方案以感应耦合作为核心,在使用安全和便捷性上占据优势。 无线充电部分基于磁感应原理,工作频率常用为6.78MHz频段,是NFC/RFID频段(13.65MHz)的一半,有利于辐射特性和充电性能优化。原理类似于空心变压器,由发射侧和接收侧线圈构成谐振LC电路,二者通过空气间隙实现能量传递。发射端使用简单方波调制驱动线圈产生交变磁场,接收端则通过线圈拾取交变电流,经过快速肖特基二极管桥式整流,转换成稳定直流电供给电池充电模块。
无线充电系统的设计难点在于线圈阻抗匹配以及频率调谐,需考虑佩戴位置、尺寸和机械公差的多重影响。设计者还需权衡是制造统一尺寸的充电器,适配所有尺寸戒指,还是为不同尺寸开发多款充电底座。Open Ring选择在PCB上留出电池位置的平整无组件空间,以复用该区域作为触摸传感器,同时预留铜箔以连接振动马达和无线感应线圈,这种灵活性设计支持不同戒指尺寸定制。 戒指作为佩戴设备,尺寸匹配直接影响舒适度和用户体验。全球常见戒指尺寸集中在美国6号至13号,覆盖绝大多数佩戴人群。按尺寸细分产品线,可提升贴合度和操控精度,但制造、库存和测试成本增加。
Open Ring尝试通过尺寸分组策略(S、M、L),从而兼顾用户体验和制造可行性,大尺寸戒指内置更大容量电池,延长续航时间。 人机交互方面,触控手势作为Open Ring的一大亮点,采用电容式触摸传感技术。电容触摸技术分为自容和互容测量,自容方案硬件设计较简单,但环境抑制能力较弱,而互容方案复杂但更稳定,适合对操作精度要求高的场景。 在芯片选择上,Open Ring使用了Atmel ATSAML10E16A搭载QTouch技术的微控制器,尺寸微小且能快速响应,负责触控检测、振动反馈、佩戴检测和电池管理。采用多MCU架构,一颗Dialog芯片专注蓝牙通信,另一颗Atmel芯片处理实时操作任务。虽然增加了固件复杂度,但提升了系统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固件升级时需要保证双MCU间同步,防止通信中断造成功能失效。 为了解决触控反馈不足的问题,Open Ring配备了振动马达实现触觉反馈(Haptics)。反馈装置通过非中心质量块的旋转产生震动,向用户传达操作确认信号。相比于压电陶瓷驱动器,振动马达更易驱动且尺寸更小,但启动电流峰值较高,考虑到电池容量限制,需要外加大容量电容组储存电流,保证振动瞬间电源供应。 虽然电容组带来成本和体积的额外负担,但有效解决了振动反馈电流供应的问题,使得整套系统可用现成组件实现功能。振动反馈时长约300毫秒,虽非连续震动,但足以提供流畅的用户感知。
整个触觉反馈模块成本占据装备总成本约十分之一,成为智能戒指产品中不可或缺的功能体验加分项。 综上所述,智能戒指的硬件设计是一项高复杂度工程,需要在极限空间内集合多学科技术。柔性与刚性电路板结合、低功耗蓝牙芯片的精准选型、先进的无线充电匹配、精准的触控手势识别以及智能的振动反馈系统相辅相成,共同打造出轻薄、时尚且功能丰富的可穿戴设备。Open Ring项目的开发过程展示了当前智能戒指设计的前沿技术和最佳实践,对未来智能可穿戴设备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前智能戒指硬件设计仍在不断演进,随着组件集成度提升和工艺改进,未来产品将更加轻薄、续航更长、功能更丰富。在满足用户舒适佩戴的同时,智能戒指将更加深入地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健康管理、智能交互和个人数据记录的重要平台。
对硬件发烧友、产品工程师和科技爱好者而言,深刻理解智能戒指设计底层硬件架构和挑战,有助于推动行业创新,设计出更具竞争力、更贴合用户需求的智能穿戴产品。未来,随着5G、AI等新兴技术与可穿戴领域的融合,智能戒指的硬件设计也将迎来新的突破。期待更多开源项目和业界合作,共同推动智能戒指迈向更加智能便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