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的可重复性是衡量其可靠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标准。然而,近期一项由巴西科学家主导的大规模生物医学研究可重复性项目却震惊了学术界。该项目调查了多达数十篇依赖三种常用生物医学研究方法的论文,结果显示,只有不到一半的实验结果能够被成功重复验证。该发现不仅反映了巴西本土科学研究的现状,也折射出全球科学界普遍存在的可重复性危机。 这项由巴西再现性倡议组织协调的研究始于2019年,动员了来自全国56个实验室的213名科学家在内的合作团队。项目组重点聚焦于使用细胞代谢分析、基因扩增技术和小鼠迷宫测试三种常见研究方法的论文,通过严格的复现实验评估这些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关注的是方法本身,而非特定研究领域或影响力较大的论文,这种跨领域的设计使得项目结果极具代表性。 尽管在新冠疫情期间面临物流和实验操作的重重挑战,科研团队依然坚持完成了对60篇文章中47个实验的97次有效重复测试。然而,令人沮丧的是,只有21%的实验结果得到了符合严格标准的重复验证。这一比例与此前欧美大型重复实验项目的发现相近,显示出全球科学研究体系普遍存在高估实验效果和结果难以复制的问题。 此外,研究发现原始论文报告的效应值普遍高于重复实验的结果,差距平均达到60%。这意味着原始研究往往夸大了其干预措施的实际影响,潜在加剧了科研领域的信息失真和误导风险。
科研方法上的不严谨、数据分析中的偏差以及发表压力等因素,均可能成为导致结果难以复制的根源。 巴西科学家对这一现象高度重视,认为研究结果提供了宝贵的契机,通过内部改革推动国家科学体系的提升。部分学者指出,政策制定者和院校应当加强科研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完善实验设计和数据报告标准,提高研究透明度与开放性,从根本上增强科研成果的可信度与影响力。 该项目的协调员、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的奥拉沃·博雷尔·阿马拉尔医生形象地比喻团队合作过程“就像是试图将各自为政的车库乐队训练成一支交响乐团”,凸显了大规模合作中规范统一的难度。这也反映出跨机构、跨地域合作对标准化流程和沟通机制的重要性。 科学界普遍认为,推动可重复性研究是未来科研发展的必由之路。
只有确保实验可验证,科学结论才能真正为医学进步和公共健康服务。在这一背景下,巴西的再现性项目为全球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强调对研究方法普及培训和资源支持的必要性。 此外,该项目强调了科学文化转型的紧迫性,包括推动开放科学、数据共享和预注册实验计划等方法,有助于减少研究者偏见和数据选择性报告的问题。科研机构应鼓励发表负面结果和重复实验,减少仅追求创新和显著性结果对科学诚信的冲击。 从国际视角来看,巴西项目的成果与此前国际科学界的类似调查相互呼应,显示了全球范围内科研方法学存在普遍性的问题。美国科学促进会、欧盟和中国等多国也均开展了相关的科研可重复性评估和改革倡议。
全球合作共享经验,建立更加透明和可靠的科学评价体系,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策略。 巴西再现性倡议的发现发布于bioRxiv预印本平台,尚未经过同行评审,仍需进一步验证和讨论。尽管如此,它揭示的现象已经引发了学界、政策制定者以及公众对医学研究可靠性的高度关注,这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未来,巴西及全球科研社区需要共同致力于提升研究质量,建立更完善的科研监督和支持体系,加强科研伦理教育,提升研究员的责任感和科学素养。只有这样,科学才可能真正实现自我纠错和可持续发展,为全球公共卫生和医疗科技进步提供坚实保障。 综上所述,巴西这项针对生物医学研究可重复性的调查揭示了科研体系深层结构性问题。
它不仅是对科研诚信的警钟,更成为全球推动科研透明化、标准化和开放化的重要契机。随着科学界对这一问题认识的加深,相信未来的科研环境将更具规范性、可信度和创新力,进而惠及全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