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初,著名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立下了跨世纪的数学研究远景,提出了23个重要数学难题,期望数学能够为物理学带来更加严密的基础。其中的第六个问题旨在通过公理化方法,为物理学定律建立牢固而无懈可击的数学证明。这一挑战不仅范围巨大,还触及到了物理学中最基本的疑问,例如热的本质和分子的结构等。希尔伯特希望数学的形式逻辑能够终结物理学中长久以来的争论,建立起统一且精确的理论体系。数百年来,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一直在这个方向上努力,虽取得一些阶段性进展,但问题的核心一直未能攻克。 物理学中对气体行为的研究为这场数学与物理的融合提供了理想的切入点。
气体由分子组成,微观层面上,每个分子遵循牛顿运动定律,表现得如同台球一样碰撞弹射。这被称为“硬球粒子系统”。而在另一层次的“中观”尺度,物理学家使用麦克斯韦和玻尔兹曼提出的玻尔兹曼方程,统计描述大量分子的行为,进而预测气体在不同位置及速度分布的概率变化。当我们视野进一步拉升到宏观尺度时,气体表现为连续介质,其密度和流动速度可以用著名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描述。物理学家们认为这三种不同尺度的模型是彼此兼容的,只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现象,但要给予数学上的严格证明却极其困难。将微观粒子运动映射到中观统计描述,再到宏观流体力学方程的严密链条一直未被完整建立。
长期以来,数学家们仅在特定且极端的条件下实现了部分证明。例如,1975年,数学家奥斯卡·兰福德成功证明了微观向中观尺度过渡的正确性,但这一结果仅限于极短时间内有效,远不足以涵盖真实气体的行为。此后数十年里,众多数学家尝试延伸这一定理,却始终受制于粒子间复杂的多次碰撞再碰撞情形,导致证明的困难接连升级。特别是粒子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庞大的碰撞状态树,计算这些状态的概率和对整体运动的影响成了“噩梦”般的工作。 然而,2023年,由数学家邓宇、哈尼扎赫和马潇三人组成的团队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合作下,实现了这道未解难题的重大跨越。他们首次在气体粒子无限空间分布的模型中,利用创新性的数学方法,完成了从微观粒子动力学到中观玻尔兹曼方程的必要证明,成功解决了兰福德定理在长时间尺度的扩展难题。
这个结果不仅仅是一项重大的数学突破,还填补了希尔伯特第六个问题中最具挑战性的空白,是真正意义上的“里程碑式”进展。 这一成果的核心创新在于他们对粒子碰撞复杂网络的系统性分析。他们将庞杂的粒子碰撞序列拆解成结构更简单的子模式,通过精准计算每种模式的概率,下定论称大量复杂多次碰撞和再碰撞的情况极其稀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值得注意的是,三人团队的此前研究主要聚焦波动系统,譬如光学或量子场景下的波方程,从波动的相互作用中汲取灵感,将相似的剖析方法成功移植到粒子碰撞系统中,跨界结合开辟了新局面。 完成了第一步之后,团队又用已有的数学结果连接了玻尔兹曼方程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完整地搭建起从微观到宏观的数学桥梁。至此,物理学中对于气体从个别分子运动规律到整体流体行为描述的完整数学证明终于面世,这一链条的闭合实现了希尔伯特提出的长期愿景,受到国内外数学与物理界专家的高度评价。
这项工作不仅在纯数学领域意义非凡,还深化了科学界对于时间不可逆性的理解。经典力学的牛顿方程是时间可逆的——意味着系统的未来和过去是对称的。然而,玻尔兹曼和纳维–斯托克斯方程体现了明显的时间方向性,即熵增原理下热量自发从高温向低温传递,物质扩散且不可逆回归原状。此前这一时态不对称性的来源引发了争议,如何从时间可逆的微观原理推出时间不可逆的宏观规律是物理哲学中著名的悖论。玻尔兹曼提出对极少数发生多次交互的粒子偶然情形概率极低的假设,但缺乏严格数学支撑。新成果为这一假设提供了重要的理据,证实时间不可逆性是典型且几乎必然的宏观现象,源自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特性和碰撞稀疏性。
未来,数学家们希望将这些技术推广应用到更复杂的系统,例如复杂形状粒子、多种相互作用模型,甚至探索更真实的物理系统环境。物理学家也认为严密的数学证明能够促使他们重新审视模型的适用范围和精度,使对气体流动及其演变的理解更加深入精确。正如物理学家格雷戈里·法尔科维奇所言,数学家“叫醒了物理学家”,让科学家们看清了长期以来依赖的模型背后的本质逻辑。 这场结合现代数学复杂分析、概率论与物理力学的跨学科合作范式,展现了基础理论研究的力量。它不仅帮助人们跨越了百年以上未解的科学难题,更进一步推进了人类对时间本质的认知。正如希尔伯特世纪之初所愿,数学的严谨和逻辑正逐步为物理学打造更加坚实的基石,促进科学在更高维度上的飞跃。
随着研究继续深入,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对物理宇宙的理解将更加澄澈透彻,迎来新的科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