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气旋是自然界中极为强烈且破坏力巨大的气象现象,俗称飓风或台风,形成于温暖的海洋表面,依靠海水蒸发产生的热量与水汽作为能源,伴随大气对流旋转发展。过去五十年间,热带气旋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4万亿美元,给沿海及岛屿社区带来严重威胁。准确预测热带气旋的生成、路径和强度对于预防灾害、及时疏散民众、减轻损失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热带气旋对大气微小变化极为敏感,传统物理模型在高精度预报领域存在一定局限。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兴起为气象预测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方法,谷歌DeepMind与Google Research联合开发的Weather Lab正是这一前沿探索的典范。 Weather Lab是一个交互式的在线平台,旨在分享实验性的AI气象模型,特别强调了针对热带气旋的人工智能预测能力。
平台运用随机神经网络,生成多达50条不同气候演变路径,预测时间可延伸至未来15天。这种多样化情景模拟不仅提高了预测的全面性,也使决策者能够更好地权衡多个可能风险。模型曾成功精准预测了印度洋及马达加斯加附近活跃气旋的轨迹,包括狂风骤雨尚未显现时的七天前预报,体现了其远超传统模型的预警能力。 在数据资源方面,Weather Lab整合了全球过去45年间近五千次热带气旋的详细观测数据及全球大气重分析数据。将这两类数据同步训练,大幅提升了模型对不同气旋状态下轨迹、风力强度、尺寸和形状变化的捕捉能力。与传统依赖物理机制的气象数值模式相比,AI模型展现出更佳的预测精度和灵活性,特别是在热带气旋强度预报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步。
模型在2023至2024年北大西洋和东太平洋大范围实测中,五天轨迹预测平均误差比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主流物理模式减少了约140公里,相当于后者三天半预测的精度,标志着气象预测技术实现了多年来的跨越式发展。 尽管传统模式在模拟大气控制环流及气旋宏观路径方面表现优异,但其对中心区复杂的湍流和能量交换过程捕捉不足,导致强度预测的准确率受限。AI模型则利用深度学习优势,综合大尺度气象场信息和细粒度气旋核心特征,在单一系统中实现轨迹与强度的同步优化。此外,模型还有效模拟风圈半径变化,提升了风暴危害范围的预判能力。试验结果显示,AI模型在强度误差上优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旗下的高分辨率物理模式HAFS,预示着人工智能有望成为热带气旋预报的新标杆。 Weather Lab功能丰富,用户不仅可以浏览实时的多模式热带气旋预测,还能访问超过两年的历史数据,进行模型性能回测和对比分析。
美国国家飓风中心(NHC)专家团队已开始基于该平台的实时AI预测数据辅助诊断,结合传统物理模式和观测数据,共同提升预报的科学性和可靠度。此外,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气象研究合作院(CIRA)、英国气象局、东京大学及日本气象资讯公司等国际权威机构,也在各自领域内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独立评估和反馈,推动模型持续优化迭代。 值得一提的是,Weather Lab强调该平台及模型目前处于研发阶段,预测结果仅供科研和参考之用,尚非官方预警信息。用户及决策者应配合当地气象机构发布的正式公告,综合判断应对措施。开放透明的研究态度不仅增强了模型的可信度,也促进了全球气象科学社区的交流合作。 热带气旋的不可预测性和破坏性,使得科技创新在气象预报领域的意义尤为重大。
人工智能凭借强大的模式识别和数据融合能力,正在逐步攻克传统预测中难以逾越的技术瓶颈。谷歌DeepMind与Google Research的合作代表了AI与气象科学有机结合的前沿探索。通过Weather Lab等平台持续输出先进算法和实时数据,未来将大幅提升气象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率,辅助政府和社区在面对极端天气时做出更加科学和有效的应急响应。 未来,随着AI模型的不断完善与算力的提升,或将实现更广泛的气象要素预测,包括降雨量、风暴潮、暴雨洪涝等联动效应,从而构建全面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体系。这不仅能够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还将促进气象服务向精细化、个性化和智能化转型,助力构建更具韧性的社会。 总体来看,借助人工智能推动热带气旋预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气象预测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提升灾害预警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集结全球科研资源,融合AI与物理模型优势,为热带气旋及其他气象风险提供更精准的预测方案,必将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各方应继续强化跨学科合作,推动AI气象技术应用落地,加快形成新时代智慧气象服务体系,为构筑 resilient better-prepared communities 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