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美国对加密货币的监管环境逐渐收紧,大量加密公司选择将业务迁出美国本土,设立离岸实体以规避复杂的法律和税务风险。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推动加密资产作为证券进行监管方面,强调法律责任,加剧行业的不确定性。然而,随着新一轮SEC加密法规的出台,业内正在探讨是否迎来加密公司“回归”美国的机遇。 加密企业为何选择离岸运营? 回顾2017年前后,美国加密市场曾经繁荣发展,众多项目通过“首次代币发行(ICO)”吸引投资,推动创新和发展。但随着SEC发布“DAO报告”,首次明确数字代币可能被视为证券,合规门槛显著提高。此外,美国税务体系对代币发行视为征税事件,导致巨额税务负担,从税法和法律风险两方面推动企业寻求海外避风港。
法律判例对行业影响深远 2019年和2020年间,SEC持续发声强调许多代币虽然具备消费属性,但由于投资者存在预期获利,符合《霍伊测试》(Howey Test)的证券定义标准。尤其是2021年SEC针对LBRY案的判决,联邦法官认定不论代币是否具备消费属性,只要存在预期收益即属证券,为加密项目在美国市场的发展蒙上阴影。此判决极大强化SEC监管力度,削弱了此前基于代币“功能性使用”免于监管的法律站点。 离岸实体带来的多重优势 为了规避严格监管风险与巨额税负,众多加密企业将主业务和代币发行搬至开曼群岛、瑞士楚格甚至巴拿马等对加密较为友好的司法辖区,通过离岸基金会或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的架构,规避直接被认定为证券发行。离岸运营不仅提供了税务优势,还能降低合规成本,并规避美国“受控外国公司”规则,最大化资金运作灵活性和风险隔离效果。 美国政策出现转机迹象 然而,近期美国监管环境呈现出积极信号。
SEC加密工作组领导、委员赫斯特·皮尔斯(Hester Peirce)主动提出为部分代币发行提供未来及追溯性合规豁免的可能,试图建立一种介于证券监管之外的“第三路径”,缓解行业合规压力。同时,新型法律实体如“去中心化非法人协会”(DUNA)开始在怀俄明州等地获得认可,提供了合法身份上的基础,为DAO和其他去中心化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化运营铺路。 此外,政治层面对加密也表现出一定支持。特朗普家族提出可能取消加密货币资本利得税的方案,这如果实现,必将极大增强美国在全球加密资产投资及创新领域的吸引力。税务专家也在为现行机制下如何更高效地进行代币融资提供新思路,比如代币认股权证,意在降低税负,助力项目回归美国市场。 未来展望:加密行业能否重新根植美国? 回归美国市场的关键仍受制于监管明确性和税收政策的支持。
业内期待SEC能进一步明确代币发行和分配规则,特别是在如何界定证券与非证券间的分界线,给出灵活、可操作的指南,以减少不确定性和执法风险。a16z创投公司近期向SEC提出建议,呼吁监管为代币发行提供明确分发指导,避免代币持有权被迫完全向海外投资者转移,从而“离岸化”行业所有权的趋势得到缓解。 总结而言,SEC新兴规则和监管开放态度为加密公司“回流”美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窗口期。尽管挑战依旧存在,包括联邦及各州复杂的税法和监管要求,但这一轮政策转向或将引领美国加密行业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加密项目与资金可能重回美国,推动创新生态系统的重建,带动下一波数字经济的繁荣。 行业参与者和投资者应密切关注美国政策变化,提前调整合规及战略布局,以抓住新兴监管环境下的机遇。
未来数年,若监管环境持续稳定且友好,美国或将再次成为全球加密创新的核心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