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迅速发展,机器人开始广泛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无论是家庭助理、客服机器人还是娱乐陪伴,机器人的个性设计逐渐成为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指出,机器人如果具备友好、活泼的外向个性,会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喜爱。然而,最近一项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却发现,虽然人们更喜欢外向的机器人,但对表现出神经质特征的机器人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共情与理解。这个发现为机器人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挑战。 传统上,机器人个性的设计通常以外向特征为主,强调机器人的社交能力、自信和积极主动。
例如,在餐厅或商店迎宾的机器人表现得热情洋溢,能够主动打招呼并表达热忱,很容易让顾客感到舒适和愉快。这种外向个性帮助机器人承担更多的社会交流任务,提高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与此同时,很多机器人在人机交互时常被设计成过于完美和理想化的形象,缺少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复杂情绪和脆弱面。然而,现实中的人类个性极其多样,除了自信乐观,也包含焦虑、犹豫和自我反思这些神经质特质。 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团队用一款以白色塑料制成、造型类似人类的机器人进行了实验。实验对象是在芝加哥博物馆随机邀请的访客,机器人被设计成“餐厅迎宾员”,访客与机器人进行简单对话,机器人根据设定展现外向或神经质或平淡无奇三种不同性格。
在外向版本中,机器人表达对“遇见各种精彩的人”感到“超级感激”,语气热烈阳光,充满自信。相比之下,神经质版本则表现得更犹豫,语言中穿插诸如“嗯”“或者”等填充词,表达对能有“一份保持条理和专注”的工作感到感激,同时还担忧“出现意外状况”。结果显示,参与者普遍觉得外向型机器人最“有趣”“愉快”,但他们对神经质型机器人表现出惊人的共情和认同。很多人觉得神经质机器人反映了他们自己在生活中的挣扎与思考,感到机器人像一个“努力在世上挣扎的人”,甚至觉得它具有理解“深层情绪”的能力。 相较之下,那种典型机器人式的冷漠、呆板的交互则被评价为“无聊”“缺少真实感”,人们难以对其产生感情连接。研究员萨拉·塞博表示,机器人展现神经质性格带来了不少新鲜感,打破传统机器人个性的单一乐观外向形象,让我们重新思考机器人“人性化”的多样内涵。
神经质机器人表现的犹豫、不确定甚至焦虑,反而让用户看到了“更加真实”的它们,使人们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情感认同和内省共鸣。 该研究也引发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疑问: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神经质机器人何时会是有益的?比如,在需要表现真诚、敏感和共情的服务领域,比如心理咨询机器人、教育陪伴机器人,神经质特质可能会激发用户更多心理上的安全感和亲密感。不过对于需要自信果断的自动驾驶汽车等硬核技术应用,神经质特征则显得不合时宜,甚至成为用户拒绝的原因。 普渡大学的哲学与计算机科学专家郑素妍指出,有时机器人过分外向和积极可能会引发用户的反感,特别是在用户需要倾诉或模拟复杂社交场境时,过于乐观的机器人无法满足他们对多维度交流的需求。一个真实感强、能表现“情绪波动”的机器人,能够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真诚镜像,有助于增强信任和沟通效率。 机器人个性设计的未来,或将逐渐从单一的外向乐观,走向多元化与深层心理层面的模拟。
开发者不仅要设计能力强、响应快的机器人,更要考虑它们内心“情绪”的表达方式,使机器人成为既智能又感性的“社交伙伴”。此外,如何在机器人身上平衡不同性格特征的合理比例,也是技术难题之一。过分焦虑可能影响机器人的任务执行,过于完美又失去“人味儿”,找到恰当中庸将是发展关键。 除了在用户体验层面,机器人性格设定对于社会认知和伦理也产生深远影响。表现出缺点和脆弱的机器人,可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不完美的自己,从而促进社会包容和心理健康。科技对人的影响不仅仅是工具效用,还是情感共鸣和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
在机器人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伙伴的新时代,赋予他们更“像人”的个性将开启人与机器之间更加丰富的可能。 总之,尽管外向活泼的机器人更容易赢得大众的喜爱,神经质和焦虑特质的机器人却能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共情需求,成为促进人机关系深化的重要桥梁。未来机器人社会化的发展,将不仅仅追求效率与友好,更可能探索“真实情感”的表达,助力构建更有温度和理解力的智能世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机器人个性设计将成为推动科技人文融合的重要前沿领域,激发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更多期待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