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影视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好莱坞作为世界电影的核心阵地,其如何塑造亚裔美国人的形象备受关注。亚裔美国人作为多元化群体,不仅代表着亚洲不同国家和文化,更体现了在美国本土复杂多元的族群身份。过去数十年间,亚裔演员在好莱坞电影中的表现经历了深刻的变迁,从被边缘化、刻板印象化到如今逐步被赋予多样、立体的形象,然而准确呈现亚裔多样身份的挑战依旧存在。本文带您深入了解好莱坞对亚裔美国人角色的塑造现状,以及演员与角色民族身份匹配的真实情况。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亚裔美国人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形象大多带有刻板和误解。20世纪初期,白人演员通过“黄脸”妆容扮演亚裔角色,甚至对亚洲人的外貌和语言进行夸张和嘲讽。
例如,电影《唐人街探案》中,亚洲人形象被极端化地呈现为神秘、狡猾的“异类”,无法反映真实的身份特点。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真正亚裔演员开始更多参与影视拍摄,然而早期的角色多限于武术家、神秘女性(“龙女郎”)、或配角,缺乏深度与多元视角。尽管如此,布鲁斯·李、南希·关等艺人依旧为亚裔演员的职业发展打开了局面,并为后来的演员铺平了道路。进入21世纪,亚裔角色逐渐丰富与多层次,故事情节也侧重于呈现真实的文化背景和家庭情感。然而,是否演员本人与角色的具体亚洲身份相匹配,则成了衡量准确表达亚裔文化差异的一个关键指标。例如,韩国演员出演中国角色,或华裔演员饰演韩裔角色的现象并不罕见,引发了社区内部的讨论。
为了系统探讨这一问题,研究者收集了1982年至2023年间超过3500部电影,筛选出了其中主要角色为亚裔且角色的亚洲身份在剧中明显相关的80部电影。通过对160位演员及236个角色的深入分析,发现超过八成的亚裔角色确实由与其民族身份匹配的演员扮演。这一发现出乎许多人的意料,显示近年来电影行业在尊重和准确表达亚裔身份方面已有显著进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拥有亚裔导演的电影在民族身份匹配上的准确率高达94%,明显高于非亚裔导演的平均水平,这表明当亚裔艺术家掌握话语权时,文化表达更加细腻精准。大型电影制片厂如环球、派拉蒙、华纳兄弟、迪士尼和索尼等虽拥有较多资源,但在身份精准匹配方面的表现略低于整体平均,显示出资源优势并不必然带来文化表达上的最大化努力。除了演员和角色的民族匹配外,亚裔演员本身在好莱坞的角色选择往往受限于市场需求和文化刻板,从业者必须在有限的机会中争取演绎空间。
历史上,许多亚裔演员面临非理想的角色选择压力,为了正常职业发展不得不接演不同族裔的角色,这也说明了演员身份与角色身份不足以简单归咎于电影行业的刻意安排,而是结构性问题的一部分。近年来,一系列成功的亚裔电影如《摘金奇缘》、《尚气与十环传奇》、《米纳里》及《瞬息全宇宙》等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展示了深入的个性化故事,打破了亚洲人形象的单一性和刻板印象。这些作品在影迷中产生强烈共鸣,也增加了亚裔演员获得多样化角色的机会。观众越来越渴望看到具体且真实的亚裔文化表达,细节如语言口音、家庭关系、节日习俗等成为辨别影视作品是否做到精准代表的重要指标。针对当前的研究结果,尽管好莱坞在亚裔角色的演员与民族身份匹配上取得进展,但仍需警惕潜在的回归风险。2024年种族与性别多样性指标的回落引发业内担忧,部分演员和业内人士指出,影视行业在多样性上的投入逐渐减少,可能再次加剧刻板印象的流行与文化表达的浅薄。
演员孔雀吴指出,这种趋势反映的是创作者和制作人员创意想象力的退缩,他们重新陷入有限的故事及角色模式,而非持续拓展多元和复杂的人物刻画。亚裔美国人身份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在影视中得到体现,不仅关乎文化自豪感,更与社会认同感息息相关。电影中描述的家庭传承、移民经历、语言文化挣扎等,正是许多亚裔观众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通过荧幕获得的情感联结,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大众对亚裔群体复杂性的认知提升。首位凭借亚裔主演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丹尼尔·关代表了亚裔电影人突破的象征,显示了一个新时期文化力量的崛起。未来,好莱坞能否持续推动亚裔群体在电影中的真实呈现,关键在于更多亚裔导演、编剧及制片人的崭露头角,以及大制片厂能否真正投入资源,支持多元和精准的文化表达。
对普通观众而言,理解亚裔身份的细腻差异和文化内涵,也助力他们在欣赏影视作品时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更多关注文化真实性和个体故事。总的来说,好莱坞在塑造亚裔美国人角色上已经展现出明显的进步,但距离完美仍有距离。持续努力、更多开放的文化创作空间和对多样性的真诚拥抱,是推动影视行业更好服务亚裔群体,进而促进社会包容的关键。只有这样,电影才能真正成为不同文化身份交流与理解的桥梁,为全球观众呈现更美好更真实的人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