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南非骚扰电话问题愈演愈烈,用户不断投诉无休止的诈骗和推销电话,这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也对电信行业的信誉构成了严重威胁。尽管运营商和监管机构多方努力,骚扰电话现象仍未获得根本扭转。造成这一现状的核心原因不仅在于技术层面的限制,更与法律监管框架和执行力度息息相关。南非主要电信运营商如Vodacom和MTN坦言,公司在骚扰电话治理上面临诸多无奈,原因在于数据隐私保护法律和通信拦截法规,使其无法在网络层面主动监测和拦截可疑电话内容,从而无法有效阻止诈骗信息的传播。根据南非《通信拦截和提供通信相关信息法》(Rica),运营商禁止未授权监控用户通话内容,否则将涉嫌违法。这种监管限制使得运营商只能依赖间接的技术手段,如自动化网络监测和数据库比对,尝试甄别骚扰电话来源,但实际效果有限。
骚扰电话制造者普遍使用号码伪装技术(号码欺骗)和频繁更换国际电话号段的手段绕过防御,极大地增加了侦测和拦截难度。运营商虽然建立了自身的骚扰号码数据库,并配备一定的网络安全和过滤系统,但频繁变换的号码和欺骗行为使得攻击者始终居于上风。同时,南非目前的法律环境对未经事先同意的直接市场营销已有明确禁止,但相关法律如《个人信息保护法》(Popia)和《消费者保护法》(CPA)由于执行乏力、监管资源不足等问题,未能形成足够震慑力。在投诉调查和重复违法行为处理方面仍显薄弱,运营商呼吁加强监管能力尤其是执法力度,只有通过严惩违法行为才能遏制骚扰电话的泛滥。面对无法在网络层面直接监控电话内容,运营商倡导公众利用手机自带的呼叫拦截功能以及安全可靠的第三方应用软件来过滤骚扰电话。同时,消费者被鼓励向相关监管部门报告骚扰行为,这将有助于相关机构积累线索,进一步推动调查打击。
国际经验,尤其是澳大利亚的做法,为南非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澳大利亚通讯与媒体管理局(ACMA)从2022年开始对电信运营商实行强制措施,要求他们在网络级别识别、追踪并阻断诈骗电话和短信。澳大利亚的法规不仅严格规定运营商必须合作共享数据,还推出了防范号码伪造的技术方案,如短信发送者ID注册系统,有效提升了监管针对性和实效性。迄今为止,澳大利亚运营商已阻断数十亿条诈骗电话和信息,有效减少了诈骗对用户造成的损失。该国还通过国内外合作,实现对跨境诈骗电话的溯源和打击,为数字通信安全设立了标杆。相比之下,南非的法律环境和技术应用尚不完善,缺少类似澳大利亚的强制性监管措施和跨部门协调机制。
即便在技术上能设计出实时监控系统,南非的法律限制仍旧阻碍运营商监控通话内容,使得实施面临巨大挑战。尽管如此,行业专家和监管机构都认识到,只有政府、监管部门、运营商以及消费者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遏制骚扰电话的泛滥。针对目前的困境,南非应考虑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推进以下方向的改革:完善和细化相关法律,明确运营商在保护隐私的同时可以采用的防骗手段;加强监管机构的执法能力,保障投诉调查和违法行为惩治的及时性;推动运营商之间及与政府机构的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实现对骚扰电话活动的精准监控和协作打击;积极支持技术创新,鼓励开发符合隐私要求的智能筛选和预警系统;增强公众防骗意识,普及骚扰电话识别和阻断方法。总结来看,南非骚扰电话问题的根源不仅在技术层面,更是法律监管和执法配套难题导致的复杂现象。运营商虽愿意采取措施,但受限于法律框架,难以直接监控通信内容。国际经验显示通过立法赋权、信息共享及跨部门协作,骚扰电话治理会更为有效。
南非仍需积极推进法规完善与监管能力提升,同时结合技术与社会力量,才能为用户营造更安全的通信环境,减少骚扰电话带来的困扰和损失。未来,随着法规改革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深化,骚扰电话泛滥势必得到有效控制,社会各界也将在维护通信安全的道路上继续携手努力。